旅游休闲

元宵平溪天灯的起源

【大纪元2月2日讯】(中央社记者卞金峰基隆市二十九日电)

“北天灯、南蜂炮”已成台湾元宵节最负盛名活动;平溪放天灯每年都吸引十多万民众参加;有人说天灯是诸葛亮为传递军情所创,又称孔明灯;也有传说是民众要躲避盗匪,互报平安施放信号,而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元宵节前后,数千组天灯暗夜中升空,将平溪夜空点缀得更炫丽迷人。

“北天灯、南蜂炮”近年来已成为台湾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民俗活动最负盛名的活动,而平溪乡放天灯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从七年前台北县政府接手举办平溪放天灯活动后,每年盛况都大过前一年,近年来每年都吸引十多万民众前来参加,也让平溪放天灯名列北台湾三大灯会之一的行列。

根据当地耆老指出,天灯又名孔明灯,有人说,是起源于三国时代,由诸葛先生首创,是为了要在城内传递军情,遂利用热汽球原理制成孔明灯,也因为形状类似孔明所戴的帽子,因而天灯又名孔明灯。

至于平溪天灯的起源,有一说法是约于清朝道光年间,大陆福建移民将天灯传入台北县平溪乡及十分寮地区。早期台湾地区,尤其山地,治安状况良好,每逢年节时分,岁末天寒,就有游民因饥饿而起了盗心,也因有土匪出没,因此,村民只好往山中躲避,等盗匪走了之后,留守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作为信号,告知在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返家了,由于当时他们返家日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因此,每年元宵节,平溪的村民就会放天灯来互报平安。因此天灯也称为“祈福灯”。

还有一说是西元一九二八年,日军占领十分寮一带,民众纷纷至山中避难,同样也是以天灯为信号,告知避难的人回来,且日期也是在元宵节前后,后来沿革发展,施放天灯被用来祈求平安,所以又叫“平安灯”。

不论放天灯的起源为何,如今,放天灯已成为北台湾的一大盛会,每年的放天灯涌入的人潮及车潮,让平溪乡宛如不夜城。今年台北县政府还将活动延长为八天,重头戏包括今晚(二十九日晚上)七时的“上达天听、千灯祈福夜”等的“拜天公”民俗庆典活动;三十一日晚上的“美梦成真之夜”及二月五日元宵节当晚的施放幸福天灯,将活动拉长,并以施放三十三波、共四千二百组的天灯,将平溪的夜空点缀得更加美丽。

至于天灯能够冉冉上升的原理,其实还有科学的原理存在,天灯是一个底部开口的纸制气囊,开口处设有热源,用燃烧物质来加热空气;在热的传播方式而言,水(或空气)受热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因而向上移动,此时周围的冷水(冷空气)就会流动,填补底部上升的热水(热空气)所占的空间,如此的反复进行,就造成天灯的上升,也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习俗,个中还是蕴藏了许多的科学原理。(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