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健保10年 变调中寻找变革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7日讯】

自由时报记者魏怡嘉、罗碧、何天立、洪素卿、王昶闵/专题报导

  健保在今年三月一日迈入第十年,健保的开办,必然施以多项管理措施,毋疑对国内医疗体系造成莫大冲击。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十年来,国内的医疗体系为求“突围”,出现不少扭曲现象,亟待相关单位正视。

  门诊量冲冲冲
  由于大饼有限,在费率调涨不易的前提下,健保局分别于民国八十七年及八十八年,开始实施牙医总额及合理门诊量制度,之后,中医、西医基层及医院也陆续纳入总额。

  虽然超过合理门诊量的门诊减半给付,但医院仍抱持加减赚的心理,未因此而限诊,而总额制度的实施,虽然高门诊量会导致点值降低,但只要量冲高,医院总收入一样可观。

  虽然健保局先、后祭出两套希望医院重质不重量的机制,不过,实际的实施结果,恐怕要让健保局失望了。

  据了解,区域级以上医院,在合理门诊量及总额施行后,门诊量并未因此而减少。

  新光医院副院长洪清福表示,健保总额制度、合理门诊量的实施,都是希望能达到“以量制价”,可是实际上,反而让医院设法冲量,以新光医院来说,门诊量即未随着合理门诊量及总额制度的实施而下降。

  私立医疗院所协会秘书长吴明彦认为,即使健保实施合理门诊量制度后,大医院的门诊量仍有成长,但随着门诊部分负担的实施,成长幅度已大不如前。

  一位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即直言,实施合理门诊量根本就在惩罚病人,医师也不想看这么多的病人,另一位医学中心的医师也说,如果民众没有就医需要,医师及医院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招揽到病人。

  如果健保局要求要有好的医疗品质,希望医师不要看太多病人,就应该调高医疗给付,我国的加护病房医疗给付只有先进国家的十分之一,医学中心还背负有教学、研究的责任,钱从那里来,医院经营不下去,留不住医师,届时倒楣的还是病人。

  对此,卫生署健保小组召集人吴宪明表示,健保开办之初,对医院给付采论“量”的计酬方式,有其时代背景,主要在实施初期较容易执行,之后给付的制度不断改善,现已依据各科别的成本分析与医界共识调整给付点值,使给付的方式更趋合理。

  他举例说,近几年实施的结核病、子宫颈癌、乳癌、气喘及糖尿病等五项论“质”计酬计划,以治疗的过程及治愈率作为给付的标准,接下来并持续规划包括高血压、早期疗育、精神分裂症等新论质计酬的方案,即希望医院能跳脱量的迷思,提升医疗品质。

  健保给付与医师付出有落差
  健保在开办初期,由于给付标准未顾及实际医师付出情形,使得外科医师花数小时开一台刀,所得的健保给付,反而不如皮肤科医师轻松坐在诊间看三、五个病人,之后健保给付标准虽有所调整,但医院间科别消长问题,依然存在。

  一位医师透露,现在国内已逐渐出现比较资深的妇产科主治医师不愿接生,一方面接生风险大,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另一方面所要付出的时间及心力较多,健保给付却一样,就成本效益来说,根本不划算。

  中华民国地区医院协会秘书长谢武吉指出,现在有些地区的基层医师已出现外科、妇产科医师转做家医科,不仅如此,这也影响到医学院学生及住院医师在分科时,不愿走妇产科、外科或是病理、麻醉等冷门科别,而选皮肤科、眼科等。

  此外,复健科医师也跟着翻红,中华民国物理治疗师公会联合会理事长吴定中说,健保开办后复健科翻身,行情正好的时候,一个开业复健科医师,一个月申报三百多万没有问题,总额之后,虽然下滑,但是一个月一百五十万元的收入也跑不掉。

  吴宪明指出,过去对于麻醉、外科及加护病房的给付的确不足,但调整后,同时也提高病床的给付,由八百点调升为一千点,其中包含五成以上的护理费,显示健保对护理专业的重视。

  除了部分科别增加给付之外,吴宪明也同意,对于一些投入成本较低的科别,如皮肤科、儿科等应紧缩健保给付,但执行上并不容易,未来仍将持续与医界协商,以达成共识。自费门诊大行其道

  健保在实施总额之后,由于健保大饼有限,近来医院门、住诊点值已普遍不足一元,等于整个医疗收入都被打了折,加上健保高核删率,医院叫苦连天,纷纷打自费门诊的脑筋,连医院龙头│台大医院,都不能免俗设立了自费美容中心。

  不过,自费门诊对医院能有多少助益,吴明彦秘书长及某一医学中心主管均表示,除了原本健保就不给付的美容整形等项目可以开自费门诊,其他健保原本就给付的项目则很难开自费门诊,除非该名医师真属名医、医术独特,很多患者指定非他不看,否则很难开自费门诊。

  在健保给付制度下,走贵族路线的医院恐难生存,唯有平民、大众化的服务,才可能有生存空间,但是如何在医疗品质和医疗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则考验着经营者和医事人员的智慧与能力。

  吴宪明表示,太多的自费门诊及病床,势必对健保医疗造成冲击,因此八十九年后,卫生署即开始管控,目的就是希望让医疗的品质与数量能达到平衡,但在这方面,卫生单位的确仍需努力。

  降低成本,医事人力不足
  健保迈入第十年,其间各项管制措施,冲击医院营运,为节省人事成本开销,医师薪水节节下滑。

  某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即表示,该院曾有人估算过,健保实施到现在,该院主治医师的平均薪资约减少廿%,现在可说是“医不聊生”,而其他技术人员也常遇缺不补,或找临时聘雇人员递补,如果遇到比较棘手的病例时,心中常要暗自祈祷不要发生什么事,因为医疗行为充满不确定性,万一病人有变化,照护的人力又不足,发生事故的风险性势必提高。

  另某医学中心也曾因健保给付方式的改变,取消主治医师的底薪制度,主治医师得按实际看诊人数及开药、检查等计算方式领薪,若出国参加医学会议等,就没有收入。相对地,如果看诊病例多,薪资自然会高,一旦医师和医院变成约雇关系后,无形中,向心力也变少。

  吴宪明说,国内医疗的规模从全民健保实施后持续成长,理论上医师的薪资应该增加,若医师的薪资减少,不应是健保的罪,而与医院不断扩充病床设备、稀释医疗规模成长有关。

  他进一步解释,总额支付制度实施前,国内每年的医疗规模均以六%至八%的幅度成长,民国八十七年的成长率更高达十二%,总额实施后,成长率虽降为五%,但仍较GDP的成长幅度高,这些数据均显示,医师薪资低落与实施健保并无直接关连。自健保开办以来,医界与健保局之间的关系,一直微妙的互动着,或是伙伴或是敌对,虽然面对健保局的种种措施,在一定的营运及利润压力之下,医界必须从中谋取生存之道,但遗憾的是,现今的健保制度设计之下,医界环境及生态发展至今,扭曲比良性发展多,实非国内民众及未来医疗发展之福。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