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名曲赏析:《十面埋伏》(下)

自《华秋蘋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共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共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共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共十段。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根据直隶王君锡传谱的《华氏谱》,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乐曲的开端描述了战争的准备阶段(从列营到走队),琵琶在高音区奏出了强烈的轰鸣声,并且由慢及快,表现了一种威武逼人,催人上阵的气势。那模拟战鼓声、军号声、马蹄声等古战场的音响,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汉军战必胜、攻必克的高昂斗志。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第二部分,即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这一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埋伏表现了伏兵四起,楚军被重重包围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令人惊心动魄。而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的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的结果。

  

第三部分是战争结束,它着重情绪的描写,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表现了汉军将士们高歌勇进的形象和胜利欢乐的心情。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至淋漓尽至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独奏的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