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台湾故宫博物院改头换面

【大纪元8月9日讯】(美国之音记者王怡茹台北报导) 台湾观光局上星期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台湾的夜市已经超越故宫博物院,成为外国观光客最喜爱的景点,这使得有人开始质疑,展览中国古物的故宫魅力是否正在消减。即将在明年庆祝80周年庆的故宫,其实早就开始悄悄的改头换面,将古老的中华文化和活泼的台湾生活结合起来,展现出全新的年轻风貌。

红地毯,电影明星,热情的观众,优雅的舞蹈表演。这听起来像是好莱坞的场景。但是这里是台北故宫,大陆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七月初在台湾举行的首映会,也是故宫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类似的活动。

*年轻孩子对故宫变化大感惊奇*

平时来到故宫的年轻孩子们多半是跟着家人或是学校的旅行,要这么疯狂可能是头一遭。而他们对故宫的变化也大感惊奇。

如果白天造访台北故宫,你会看到故宫中国宫廷式的建筑,黄色的城墙,搭配碧绿的屋瓦,隐身在青山环绕中。故宫的门口有一大片白色 的阶梯和雄壮的六柱排坊,上面是孙中山的墨宝“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但是在夜晚灯光的衬托下,壮丽的故宫增添了古老神秘的色彩,像是进入时光隧道,也像是走进电影布景。

故宫副院长林曼丽一手推动故宫变装,她希望借由星光灿烂的活动为故宫打造全新的形像。她说:“因为十面埋伏的主题背景是中国唐代,和故宫就做了一个联结。平常我们会认为故宫是收藏古代文物的东西,对年轻人来讲这是遥远的天边的事情,如果透过十面埋伏,和故宫的收藏作一个联结,观点可能就会改变,其实这只是踏出的第一步。”

林曼丽的第二步是在10月举行佛像展览,继续和电影公司合作,通过赠送DVD的方式吸引游客。

*故宫尝试将古文物商品化*

除了举办活动之外,故宫也尝试将古文物商品化。透过和日本海洋堂合作,将故宫文物的造型绘制在海洋堂的商品上,吸引日本的年轻一代。

故宫在今年年初主办了“古色”设计比赛,参加者将古代文物的造型应用在现代的商品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时说:“第一名的是用铜器的上面的纹样设计电脑的周边产品。我们希望推荐给厂商,希望有人要生产。我们现在讲知识创意产业,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博物馆里的文物绝对不是让人凭吊的,怀念过去一些死的遗迹。希望他能转化为新文化的资源,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

故宫副院长林曼丽进一步强调,古文物其实在当时也是前卫的作品。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漂流,这些文物更增添了意义:“古代的东西你会觉得他很古老,其实他也很现代,很当代,你知道吗。因为所有的古代东西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都是最前卫的东西。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里,那样古代的东西又有什么样的内涵?文化的深度就是这样产生的。”

*本土化非故宫收藏优先考虑*

台北故宫文物经历了历史的淬炼,在战争期间四处辗转,终于在台湾定了下来。尽管台湾政坛风风雨雨,台独、本土化、去中国化的声音时大时小。但是林曼丽期待清宫的精品收藏和台湾文化的碰撞能够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其实我不想谈本土化、中国化的问题。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源远流长,不断的传承,发展,包容,有容乃大。故宫虽然来自中国历代皇帝的收藏,代表中国文化的一支,可是和台湾之间也有它的关联。它几十年在台湾也必需要和台湾文化产生融合。它必需活在当下。”

故宫院长石守谦表示,本土化并不是故宫收藏的优先考虑。他希望能够先补充既有收藏的缺口,如果有机会收藏到本土文物,故宫也会珍惜。

石守谦不只看到中国文化和台湾文化的交流,他认为台湾日益增加的外来移民也将调和进更丰富的色彩:“今天台湾有多少东南亚来的新移民,他们带进来我们还没有注意到的新文化。他已经逐渐和我们有一种互动。本来在这里已经是多元的,未来将是更多元的。”

石守谦认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是台湾的民主成果。他说:“只有民主才会尊重和你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多元文化的格局深化,是台湾近10年来最重要的事情。”

*故宫将在嘉义成立南部分院*

故宫将在嘉义成立南部分院,展览亚洲不同文化互动的关系。展品计划先以购买和借展的方式获得。希望能够帮助民众了解台湾在亚洲文化脉络里的地位。

与此同时,台北故宫的展览也要加入世界观点,将中国文化在世界艺术史的坐标上定位。石守谦说:“当我们看见北宋的汝窑的时候,除了了解他在整个中国传统历史里的重要性之外,我们也想从亚洲的角度去探讨。比如他跟韩国,跟日本的发展关系是怎么样,在整个亚洲的脉络里是怎么出现的,他的出现代表什么意义。”

和台湾总统陈水扁一样在5月走马上任的故宫院长石守谦对自己未来的目标非常清楚。他说:“我们的目标,对内对外有两个。对内是全民的,让大家觉得他就是故宫的主人,故宫要进入他的生活里。对外,希望故宫是在全球文化舞台扮演积极的角色。以前因为各种政治上的限制,故宫出去的不多,将来我们会更积极的和国际博物馆美术馆进行各种合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