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闻

中储棉巨亏10亿 成中航油第二

【大纪元1月16日讯】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这家成立两年的大型国有企业,最近因棉花进口决策失误而出现巨额亏损。成为继不久前中航油事件之后的又一大型国有企业因决策缺失而造成的巨额亏损事件。事件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究竟谁应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承担责任?

据新华社报导,由于国内主要产棉区遭遇大雨,棉花大幅减产,加上国内棉纺行业发展迅猛,需求强劲,2003年8月开始,国内棉花价格一路走高,2003年9月初到10月底,棉花价格从12000元/吨快速上涨到18000元/吨,甚至一个星期就涨1000元,国内不少棉麻企业都四处买棉花,并大量囤积棉花。

中储棉在这个背景下闯进市场。2003年10月,中储棉突然决定进口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陆续进口了10多万吨。但中储棉并没有遵循他人的建议尽快以合适的价格组织销售。而是一方面将大量棉花捂在手里,待价而沽;一方面将部分棉花销售给作为中间商的各地省级棉麻公司,助其层层加价。

业内不少专家则指出,当时中储棉在很短时间内如此大量进口,既十分仓促,也不合时宜。“其结果,不仅推动了纽约期货市场棉花价格连续拉出几个涨停板,更助长了国内棉花市场的炒作之风。”

2004年3月份开始,国内棉花价格开始逐渐走低,国内不少参与炒作棉花的贸易企业相继被套牢,被寄予调控市场厚望的中储棉也不幸被套。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储棉此次进口的20多万吨棉花,最保守的估计,其成本也应在16000元/吨以上,这还不包括相当可观的财务费用。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储棉尚有20万吨进口棉花在手里。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不高于13100元/吨的价格收储,其亏损在6亿元左右。

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动态,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

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元旦前对记者确认了这一亏损事实。不过,她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而国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则明确表示,财政部一直反对政策性储备公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对中储棉进口20 多万吨棉花,财政部事先并不知情;发展改革委表示,中储棉负责管理国家的棉花储备,其棉花储备业务由发展改革委指导,其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展改革委指导的范围。

文章质问道,从不久前巨额亏损的中航油事件到此次中储棉巨亏,一个紧要的问题凸现出来:谁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承担责任?国有企业的决策失误问责制究竟该如何建立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