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台湾生命力】鹰姿焕发——邓廉怀的雕塑之路

与朱铭同为景观雕塑家杨英风入室弟子的邓廉怀,早期写实为主,以细腻技巧创作,作品栩栩如生、蕴含丰富情感。追随名师后,用心揣摩杨英风的创作理念与风格,改采写意技法,简洁线条刻划出作品的力与美,展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学徒入门 薪资三级跳

邓廉怀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自幼喜爱涂鸦,求学期间几乎所有课本都不留白。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准备就业而来到花莲,当时正值台湾大理石雕刻业的极盛时期,石雕艺品外销世界各地,几乎供不应求。因此他决定到大理石雕刻工厂当学徒。

由于与生俱来的天分,与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邓廉怀雕刻的艺品随即受到老板的肯定,不到一年半就升任副厂长,由月入600元跃升至8000元(厂长才5000元呢)!累积丰富的经验后,1978年创业于花莲的吉安乡,以纯熟的技法雕刻佛像等艺品,深受购买者的喜爱,很快的在石雕业界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日复一日雕刻相同的艺品,虽然造就一个稳定的事业,却显得平淡无味。正当邓廉怀逐渐厌倦每天一成不变的工作时 ,一份委托雕像的订单改写了他的人生,从此走上石雕艺术创作的不归路。

转型创作 赢得名家青睐

1982年他接受了在佛教界极负盛名的广钦老和尚的委托,为其雕像,为了让作品能够忠实呈现委托者的原貌,邓廉怀觉得不能仅凭一张照片即动手创作,因而三度造访素昧平生的广钦法师,在交谈中充分了解其外型与内涵后,怀着崇敬的心,以高贵的“希腊白”雕刻,完成了他第一件雕像创作。



虽是转型之后第一件创作,邓廉怀用心和认真的个性,将一位刻苦修行的出家人慈悲众生的神韵展露无遗。完成后的雕像正巧被来访的景观雕塑家杨英风看见,细细观赏后表示:真是令人感动,这件作品溶入了生命的强力。并鼓励他参加台北市美展。

由于杨英风的肯定,让邓廉怀信心倍增,抱着姑且一试的心参展,结果竟获得第一名!并被台北市美术馆永久典藏。因为这个“意外”的收获,邓廉怀从此无心雕刻商品,一头栽进石雕创作的领域中。

破釜沉舟 随杨英风学艺

获奖之后的邓廉怀,不再满足于艺品的雕刻,一心想在雕塑创作上有所成就,参展比赛是最好的方式。他以多年从事石雕业的深厚基础与敏锐的观察力,很快的崭露头角。

1984年他以自己和太太为模特儿,描述一对农家夫妇收割后的喜悦与满足的作品“丰收”,被台湾省政府永久收藏,陈列于中兴新村广场内;同年“阁家欢”获台湾省手工艺研究所雕塑景观佳作奖,被花莲县文化中心永久典藏。



虽然作品深受肯定,邓廉怀却感受到艺术创作学无止境,必须不断自我突破,不像艺品雕刻般的止于精美就好。于是请求杨英风教授收他为徒,在获得首肯后,毅然结束了花莲蓬勃发展的事业,举家迁居埔里,正式拜师成为杨英风亲赠信物的入室弟子。

跟随在杨英风的“静观庐”工作室五年的时光里,邓廉怀克尽弟子之道,放下赚钱养家的念头,断了经济来源,用心揣摩老师的创作理念,认真练习雕刻技巧,虽然生活清苦许多,心情却十分平静而没有一丝杂念。

鹰姿焕发 翱翔创作天地

1991年邓廉怀终于出师了,他在埔里近郊买了一块山坡地,建造一个温暖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园,并成立工作室。从此专心于雕塑创作,融合在名师门下五年的学习心得,以写意技法雕塑大鹏鸟(鹰)的雄姿,并陆续举办个展和应邀参展,作品风格独特,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近年更积极参与公共艺术的规划创作,让艺术溶于大众的生活环境中,不再专属于个人的收藏。2003年以38件雕塑作品,为彰化医院规划艺术园区,让医院内外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今年更以五件“成长系列”赢得中兴大学的评选,作品矗立在中兴湖畔。

从石雕工厂学徒到雕塑艺术创作,三十年来邓廉怀坚守在自己的创作领域尽情挥洒,虽然已年逾半百,体力与臂力依旧不减当年,精神奕奕充满自信,雕刻作品时更加成熟稳健,收放自如。宛如他所雕刻的大鹏鸟,“鹰”姿焕发,自由翱翔于艺术创作的天地间。

乐天知命 心诚意正形自美

生长于宜兰乡下的邓廉怀,经历早期农业社会的清苦生活,承传先民刻苦勤奋、乐天知命的性格。从雕刻艺品到艺术创作,秉承认真务实的态度决不取巧,所有作品都独力完成而不假手他人。虽已成名多时,却没有一般“名家”的骄气。尤其是成为杨英风的入室弟子期间,除了担任老师的助手及勤练雕刻技巧外,每天还得洒扫庭园。此时没有收入,邓廉怀依旧泰然处之。



邓廉怀数十年的人生道路并不顺坦,然而敦厚而重情义的个性,纵使吃亏也不在背后道人长短,创作的路走得艰辛却无怨尤。面对挫折或遇到创作瓶颈时,他会以杨英风当年赠与的信物,一枚刻着“心诚意正形自美”的图章自勉,安然度过难关。

* * *

写实写意 展现功力



邓廉怀从事石雕艺术创作已二十余年,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真实的表现生命的内涵。作品中的三代情、丰收、合作无间、兄弟等,更将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触动着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其代表作“莫那鲁道”展现了邓廉怀创作的用心。他仔细阅读整个雾社事件,取其中最悲壮的一幕,将莫那鲁道站在风雨之中,经过反复深思后,作出了痛苦的决定,带领族人慷慨赴义的情感形式,在每一片肌里的细节中(modele)表现无遗,让我们看见生命的真实和艺术创作的意义。这位抗日英雄放大后的铜像,立在雾社抗日纪念公园内,受后人与游客的缅怀景仰。

“兄弟”则是邓廉怀另一代表作。因有感于台湾黄牛即将消失,专程到农场寻找黄牛,仔细观察研究,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塑造完成,陈列于庭院的草地上,几可乱真的程度,好像两头活生生的黄牛,刚吃完草正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后来由于定居于远离尘嚣、生态丰富的山林中,常有大鹰翱翔天际,或栖息于屋前的林木上,让邓廉怀想起远古时候大鹏鸟的传说,启发他以鹰作为石雕创作的念头。为了呈现大鹏鸟凌空展翅的雄风,他改变了精雕细琢的写实风格,改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以简洁的线条表达大鹏鸟雄伟的神韵,和一飞冲天的气势,展露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从写实到大写意,对邓廉怀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之外,更须无比的体力与耐力。

对于创作,邓廉怀总是在充分了解之后完全融入,将蕴藏于内在的丰富情感真实呈现,为这人际关系日渐冷漠的现实社会注入一股暖流。欣赏邓廉怀作品不经意的产生共鸣,应是源于邓廉怀那份“真心博感情”的融入吧。

* * *

关于雕塑

当您在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时,是否想过它的创作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很多人以为石雕创作是将想好的构图,直接雕刻在石材上面就完事了,事实上整个创作过程是相当繁复的。

何谓雕塑?雕是用器具削去多余的部分,塑是将黏土一点一点加上去填补不足的地方。不管作品大小,都要先用油土或黏土捏一个可掌握于手中的“初型”,以一定的比例放大,用木头钉好骨架后以黏土堆一个形状,再将黏土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塑成一个和“初型”一模一样的“原件”。

取与原件同等大小的石材,以原件为“泥稿”,置于石材旁,用尺边量边削去多余部分成为“粗型”,再慢慢照“原件”雕成作品,最后做好表面处理才算完成。

雕塑作品是立体的,每一个角度都是观赏点,喜怒哀乐不仅表现在脸部,同时散发在举手投足之间。因此一件完美的作品,必须让人从任一角度都能欣赏到它的情感和肌理的表现形式与空间感,如果没有深厚的基础是创作不出来的。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充满速食主义,年轻人不愿花功夫打基础,慢工出细活的传统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取代。由于雕塑创作过程耗时费力,同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这是传统艺术的一大隐忧。@(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