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肺癌治疗 密切追踪才能奏效

【大纪元3月14日讯】自由时报 文╱赖信良

 肺癌病患经诊断确定后,便需立即规划治疗方式,因此需要经过仔细分期步骤,以筛选出能以手术切除的病患,其他的病患需规划化学或放射治疗。

  分期步骤目前已有共识,包括胸腔电脑断层扫描、全身骨头扫描、脑部断层扫描,及肺、肝、肾功能与体能评估,若病患接受手术切除,术后依病理变化再决定是否需补强化学治疗或追踪,追踪则需要每三个月检查胸腔X光片、胸腔电脑断层扫描、全身骨头扫描及肝、肾功能,有时更加上肿瘤指标,例如CEA(癌胚抗原 ),以及详细的身体检查,例如颈部淋巴结、神经肌肉活力、行动能力等。

 需化学治疗的病患依规划进行三个周期化学治疗后,再总评估其疗效,评估方式如同前述,若肿瘤局部改善或完全消失,则再追加三个疗程,最后再总评估一次。若稳定,则依术后追踪方式般,每三个月进行评估,也就是追踪肿瘤复发迹象,若任何时段有任何不适,主治医师将再依当时状况进行必要检查,因此追踪当中与主治医师保持连络甚为重要。

 病情稳定时,病患常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总会担心肿瘤不定时会复发,因为以目前医学知识仍无法推测或预测何时、何处复发或转移,只能以持续的追踪及定期检查来弥补现代医疗之不全。例如肺癌细胞较容易转移到肺部、脑部、骨头、肝脏、肾上腺、心包膜、肋膜,或淋巴结,但甚少侵犯到小肠、胃、肾脏。因此追踪检查项目应涵盖可能受癌细胞侵犯部位。脑部转移也是常见的情形,因此需要时常与医师连络,若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手脚逐渐失去力量,或说话及吞咽不灵光,便需立即进一步检查脑部或脊髓神经。

 尽管如此,要治疗并全程追踪一位肺癌病患,除了家人需付出许多心力照顾以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应付出高比例额度的医疗资源,同时医护人员也需全程相陪,因此病患应深自庆幸能生活在台湾,不因重大伤病而需孤军奋斗,也无需怀忧丧志,因为总有许多人给予协助。

(本文作者为台北荣民总医院胸腔部主治医师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