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三芝.菜公坑烧炭古道

“菜公坑烧炭古道”是山界陈岳前辈所探勘出来的一条古道路线。虽然这条古道与山界所熟知的“菜公坑古道”路线有所重叠,但“菜公坑烧炭古道”菁华之处,如石厝、烧炭窑遗址、菜公坑瀑布等,并未在传统的“菜公坑古道”范围内,我实际走过后,亦倾向于视“菜公坑烧炭古道”为另一独立的古道路线。就人文内涵而言,“菜公坑烧炭古道”显然的比大众熟知的“菜公坑古道”更具有古道的特质。山友走“菜公坑古道”时,不妨顺访“菜公坑烧炭古道”,可使行程内容更为丰富。

走“菜公坑烧炭古道”,可以从大屯自然公园附近的菜公坑山第一登山口出发,由上往下走,或是由三芝乡北新庄走百拉卡公路(101甲)至菜公坑聚落,由下往上走。

我是由菜公坑聚落出发,由下往上走。大约在百拉卡公路(101甲)的1.4公里处,转入菜公坑路,然后一路直行,过“菜公坑86号”民宅后,附近有一福德祠土地公庙。我停车于庙前路旁空地,整装后,由庙后方的农园小径上山。这里也是“菜公坑古道西线”的登山口。我上次在这附近探察时,曾见福德祠庙后方树枝挂着登山条,这次来时,登山条已被清除。

我在农路小径摸索一阵,才发现应走农径右岔路的小径。爬上小径后,接一条水泥步道。这时才发现,这条水泥步道是从“菜公坑86号”民宅旁的“慈龙宫”上来的,其实不必辛苦走这条小径。或许因为这样,农民才把登山条清除掉,不希望登山客经过他们的农园吧!

约走十分钟,来到上方的柏油路,附近有几户人家,这里是属于“顶苏厝”(上苏厝),至于刚才我停车的福德祠附近则是“下苏厝”。这条水泥步道,据陈岳前辈的考证,也是昔日的古道。早年菜公坑聚落居民的祖先葬于烘炉山,他们是走这条山路前往烘炉山扫墓,陈岳前辈称这条通往烘炉山的古道为“棱隔尾古道”(或“烘炉山古道”),山界则称这条路线为“菜公坑古道西线”。





我沿着柏油道路走往顶苏厝聚落,从路上遥望菜公坑山,翠绿的山峦有粉艳的樱花树点缀其间,景色翠艳怡人。前方右侧“菜公坑84之2号”民宅旁则有朴拙的古厝及绿荫大树。不久,走至路底,遇左右岔路,岔路处有一栋二层楼的水泥洋房。右岔路为宽大的泥土产业道路,左岔路为山径,路口有登山条。其实这两条路殊途同归,都可通往“菜公坑烧炭古道”。走山径的路程较短,我取左行,进入山径。

山径先经过一片开阔的树苗地,随后进入森林里,山径渐陡。不久,路右侧出现密集的竹林,一路延伸,左侧则有层层驳坎遗迹。约走十二、三分钟,山径与刚刚右岔的泥土产业道路会合,附近有一座方形的白色水泥储水槽。储水槽附近又有一条山径来会,是“菜公坑古道”的东线。

从水泥储水槽继续前行的这段路,既是“菜公坑烧炭古道”,也是“菜公坑古道(东线)”。这段古道沿着山腰线而走,宽阔而平缓,林荫怡人,沿途有不少相思树。行走于其间,既舒适,又悠然。若单独抽离这一段古道来与阳明山国家公园其它古道互相票选比美,我想这一段路应可名列前茅。

约三、四分钟,路旁出现第一座烧炭窑。我远远就看见有几位游客在烧炭窑遗址外参观。走近时,发现是一位国人带着四位外国朋友,有老有少,在参观烧炭窑遗址。这令我有些惊讶,菜公坑的烧炭窑有这么出名吗?后来询问,原来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座烧炭窑遗址,他们只是路过发现而好奇停下来参观。这座烧炭窑的外观完整,位置又明显,经过这里时,很难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我停留在烧炭窑摄影时,他们一行人已先继续往前走。接着,我也继续前行,路段渐有起伏,但起伏平缓,走来不费力,沿途渐多驳坎、埒墙等农垦遗迹。约十分钟左右,发现路左侧疑似有岔路,进去探了一下,路径变为模糊,于是折返;继续前行,约六、七分钟,前方出现Y型岔路,左岔路往溪谷方向,岔路口不明显,我于是往左下探路。一进入左岔路,路径变为清晰,果然就是“菜公坑烧炭古道”,沿途出现有登山条。从这个Y型岔口起,“菜公坑烧炭古道”与“菜公坑古道(东线)”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进入烧炭古道,往溪谷的方向,渐闻水声。约两分钟,抵达溪谷,发现刚刚遇到的这一行人,也来到这处溪谷。他们只停留在溪谷,我则越溪至对岸,继续探访古道。越溪后的溪畔草丛间有废弃的石砌残墙,可能是昔日农民来此拓垦时以石头砌叠的农寮,废弃已久,树木及树根已盘据于残墙及屋基之上。

残墙遗址附近有一条明显的路径,我在路旁发现一座烧炭窑,外观完整良好。我继续循着这条山径往溪流上游的方向前进。山径的路况不如“菜公坑古道”,但还算清晰,但不久之后,路况便转差,上坡的山径有错落起伏的小岩石,楼梯草又繁密,林间幽幽,我心稍犹豫。这时抬头却见前方有“岳峰古道”的登山条悬挂枝头,受此激励,提胆继续前进。

幸好能坚持到底。再往前走没多久,就抵达了菜公坑瀑布。附近又有一座烧炭窑。这座烧炭窑外观也相当完整。我从烧炭窑小径走往瀑布下方的溪谷。

菜公坑瀑布高约两层楼,为垂直型瀑布,瀑形有点像外双溪的圣人瀑布,但规模较小。瀑布的右侧山壁有绳索垂降下来,可能是来此溯溪的登山客所绑的。瀑布下方的溪谷冷清幽致,只有瀑声淙淙而响,大概少有游客来此一游。瀑布上方则有塑胶水管引水往山下,而我沿途走来,也有看见林间有隐隐约约水管线。





从越溪之后开始的这条烧炭古道,一路走来,有石厝残墙,有烧炭窑遗址,有水管管线,最后抵达菜公坑瀑布,沿途所见确实比山界常走的“菜公坑古道”传统路线还更有古道的感觉。这其实也很合理。菜公坑聚落位于山区,先民在此落脚生根,得先取得稳定的饮用及灌溉水源,在溪岸拓垦及找到丰沛的水源,是在此安身立命的优先任务,所以才会辟出这条古道,也留下了这些人文遗址。

至于山界目前所称的“菜公坑古道”,阳明山国家公园的古道调查则认定它是日据时代的造林道路。陈岳前辈在菜公坑做田野调查访问亦得到相同的结果。日据时期日本人曾鼓励当地居民在烘炉山一带种植乌杉,并在山腰辟了一条运杉仔路,以运送木材下山。我上次走“菜公坑古道”,沿途亦曾看见柳杉等人工造林的遗迹。而陈岳前辈探勘发现这几座烧炭窑及石厝残墙,则可确认“菜公坑烧炭古道”的历史远较“菜公坑古道(林道)”悠久,至少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或是更早以前。

这条山径还可继续往上走,但愈来愈陡,根据陈岳前辈的资料,这条山径可通向大屯山登山口的方向。今天我能走至菜公坑瀑布,寻到三座烧炭窑,已心满意足。后续的山路应已超越“菜公坑烧炭古道”的范围。先民沿溪岸辟路至此地,是为了来开垦、烧炭或取得水源而已。

折返而行,回程速度快,约七、八分钟,就回到刚才越溪过来的石墙遗址。小径往下游的方向也有路。于是我转往下游探路,两、三分钟后,路径转为陡上,似乎要翻过眼前的山头。我看陈岳前辈所写的记录,这条山径可通往大屯溪古道。他当年初走此路时,路况不好,得沿途挥刀辟路,将埋没于蔓草中的古道找出来。

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今日虽只探索一小段,发现路迹还算清晰,也看见了一些零星的登山条,我想这条古道应该不会再被埋没了。路虽然不难行,但我今天并没有打算一路前进到大屯溪古道。





木炭曾经是昔日家家户户生活的必需品,烧炭这个行业也曾是必要的民生产业。我想这片山区的山林幽处,应该还隐藏着不少烧炭窑遗址,日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山友走访这个区域,应该会有愈来愈多的烧炭窑会陆续被发现吧!

我折返至石墙遗址处,然后越溪回到“菜公坑古道”,循原路返抵白色水泥储水槽。接着,我改走“菜公坑古道”的东线山径下山。东线的岔路口被另一新建的白铁小水塔挡住。若初次来此地,稍不注意,可能会错过水塔后面的这条小径。

东线的山径沿途有高大的竹林,竹荫幽意盎然,也有树形优美的楠树。后段路较陡,幸好是走下坡路,所以省力而迅速前进,出口接上一条宽阔的泥土道路,附近山坡一片光秃空地,农民正准备开发为种植树苗的园圃。沿着泥土道路往下走,接上柏油路,来到附近的“菜公坑88号”民宅。从山腰的水泥储水槽来到这里约二十分钟。

从“菜公坑88号”民宅往下走,一会儿就回到了我今天出发的地点福德祠。这样走一圈烧炭古道,总共才花两个多小时而已,还有余力闲情,于是在下苏厝闲荡,拍聚落古厝照片。

今天这种走法很轻松,也很梦幻。若走传统的“菜公坑古道”,从大屯自然公园下至菜公坑聚落,然后再爬回去,一般人或许会嫌远嫌累;但若从三芝方向前来菜公坑,只探“菜公坑烧炭古道”,则路线简短,爬升高度也低矮许多,路线轻松,菜公坑有古厝可寻幽,烧炭古道则有三座烧炭窑、一处清澈溪谷及幽雅瀑布可赏,路线梦幻而迷人。

当然,这是旅人的思维模式,若是山界豪杰人物,动辄可连走大屯溪古道、菜公坑古道,并顺登烘炉山,而山界普通的好汉,至少也能轻易连走菜公坑古道及菜公坑烧炭古道,对于我这样斤斤计算、柿子挑软的行程安排,恐怕也会哑然失笑吧!

旅游日期:2005.03.25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行旅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