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苏

姓氏由来

  

苏(su1)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汉姓“苏”氏。

  

3、 以封地命氏。相传,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管火的官),因火能光融天下,所以重黎又称祝融。祝融的子孙昆吾被封于苏(今河北临漳西,一就在今河南原、温一带),建立苏国,巳姓,昆吾的后代就用封地苏命氏,遂成苏姓。《通志‧氏族略》载:苏氏“巳姓,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昆吾,封于苏。”(参见《苏洵族谱‧后录》)

  

4、 以封国命氏。周武王时的司寇忿生,被封于苏国,后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灭于狄,忿生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苏”作为自己的姓氏,世居河内。(参见《元和姓篡》)

  

姓氏分布

  

据有关史书及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内,一支移居东周洛阳,有名的有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苏从,战国时洛阳有苏秦、苏代、苏立三兄弟。西汉初,人口充实关中,苏氏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均发展成为大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等地的苏氏。武功苏氏还有一支于西晋末迁至襄阳,有一支移居蓝田。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东晋十六国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时,苏氏有一批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开发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发展成为大族。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北宋时平定梅山蛮,苏氏有幸免者逃到今广西、广东、云南,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此后又有移居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国家的苏姓。

  

姓氏名人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虹纵横家。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利诱,欲命名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释放。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节不屈。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朝,官至典属国。死后,宣帝(年号五凤)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彰其节操。

  

苏夔:字伯尼,隋京兆武功人。苏威子。陪敏有辩才。博览群书,尤以音律自命。以太子通事舍人起家。与郑译、何妥议乐,得罪,议不行。着《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炀帝时以功进位通议大夫。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苏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苏舜钦:字子美,宋代进士。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苏伯衡:字平仲,元明间浙江金华人。友龙子。博涉群籍,文词蔚赡有法,以善古文闻名于时。元末贡于乡,洪武间入礼贤馆,为国子学录,迁学正,擢翰林编修。十年,宋濂荐以自代,以疾力辞。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寻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二子救父并被刑,士论惜之。有《苏平仲集》存世。

  

苏颂:福建同安人,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在天文学方面,公元1088年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像台。著有《新仪像法要》一书,叙述水运仪像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