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闻

中国发展与伊斯兰产油国关系引注意

【大纪元6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季宽台北特稿)中东、北非、中亚、东南亚许多伊斯兰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与美英等国在文明、宗教、利益等方面存在冲突。这些国家是世界重要石油产地,中国却致力与他们发展关系,动向殊堪注意。

中国的动作,首先是强化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

例如中东的沙乌地阿拉伯,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

近年沙国阿美石油公司为确保出口稳定,加强对亚洲国家投资,中国配合此一趋势,与阿美公司合资兴建福建炼化,阿美公司并将收购青岛炼化部分股份。

青岛炼化是中国石化集团新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厂。另一方面,去年沙国首次开放天然气领域投资,中石化成功拿到鲁卜哈利盆地B区天然气探勘开发权。

又如伊朗,已同意中石化开发亚德瓦兰油田,条件是中石化每年购买一千万吨伊朗液化天然气,这项协议价值高达七百多亿美金,估计雅德瓦兰石油蕴藏量有三十亿桶。

去年,珠海振戎公司也与伊方签署协议,从二零零八年起,每年从伊朗进口两百五十万吨天然气。此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于二零零三年获得伊朗喀山油田钻探天然气项目。

至于北非,中石油在苏丹有原油、管道、喀土木炼油厂和聚丙烯等项目,建成年产一千一百万吨原油、一千两百五十万吨输油、两百五十万吨原油加工、一万五千吨聚丙烯能力。

而在印尼,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的子公司,拥有麻六甲油田部分权益。还收购了东南苏门答腊、西北爪哇海上、西马杜拉、坡棱、布劳拉等公司的权益,为中海油带来每年四千万桶工作权益产量。

中海油也收购了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部分股权。中石油则拥有加帮区块四成五股份。

在中亚地区,中石化在亚塞拜然拥有里海沿岸一个油田五成的权益。中石油在哈萨克取得阿克纠宾斯克大油田六成的股权。哈萨克到中国的输油管道则在兴建。

中国发展与北非、中东、中亚、东南亚产油国家关系的第二个手段,是政治上强化彼此关系。

中国切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问题,是为取得某种程度的调人地位,以强化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巴勒斯坦在中国有大使馆,阿巴斯在出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后随即访问北京,显示中巴关系良好。

今年三月,中国代表在巴勒斯坦国际会议指出,中方对中东问题有四项主张:

一、巴以建立互信,恢复和谈。

二、国际社会重启“路线图计划”,致力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三、各方积极谋求实现中东全面持久的和平,各项谈判都应早日恢复。四、国际社会应加大促和力度。

中方并且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的领土上修建隔离墙,认为以巴冲突应透过对话与政治谈判解决。

六月,中国外长李肇星分访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既与以国外长夏龙打桌球,也与有关国家签署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合纵连横动作不少。

中国也在伊拉克问题有所着墨。联合国去年讨论伊拉克问题决议,中国曾针对美英草案提出对案,促使美英修改文本,载明多国部队在伊拉克“政治程序完成后”撤离。决议虽未尽如人意,但中方赢得一定声势。

今年六月,李肇星在伊拉克问题国际会议上阐明中方主张:

一、政治上实现“伊人治伊”。

二、安全上进行综合治理。

三、经济上恢复造血机能。

李肇星称,伊拉克前途“只能由伊拉克人民自主决定”,解决伊拉克问题,必须发挥联合国作用,并倾听伊拉克邻国及阿拉伯国家声音,发挥它们的作用。李肇星之言,阿拉伯国家不会不爱听。

对伊朗核问题,中国亦未缺席。去年底有关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主张甚嚣尘上之际,中方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伊朗核问题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妥善解决。中方的立场牵制了美国对伊朗的威胁。

而在苏丹达富尔人道危机方面,今年三月,联合国安理会建议把对达富尔地区的武器禁运扩大到苏丹政府,中国投了弃权票。随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又表示:中国反对联合国对苏丹实行禁运。

此外,中国还积极加强与上述国家双边及多边关系。例如与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合作论坛、启动与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自贸区谈判、参与中东北非经济合作会议、向非统组织捐赠基金、主导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建立十加一机制等。

中国积极扩大对北非、中东、中亚、东南亚产油国家的政经影响,并且以全球最大开发中国家自居,推动在国际重大事务上“努力采取共同行动”,主要目的一是增加北京在国际政治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另一是争取更多的能源利益。相对于美国在伊斯兰世界进行“民主化”改造,致力新“十字军东征”,中国的见缝插针,或将有其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