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1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键病灶 滑膜组织

【大纪元8月14日讯】自由时报 文╱潘文惇

滑膜发炎后不能产生正常的关节液,会导致软骨遭到破坏,严重者关节还会扭曲变形。研究显示,发病初期可使用缓解性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来减缓骨骼破坏速度,必要时才需手术治疗。

文╱潘文惇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身体发生“自体过敏”所引起的关节病变,目前还未找出一种决定性的发病原因。当免疫系统把反应朝向自己,就会产生自体“免疫疾病”与“风湿疾病”,但反应若是朝向外界的过敏原时,就会产生“过敏疾病”。

若免疫功能针对关节、肌腱与肌肉而产生的发炎反应,可分为:自体抗体相关之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体内会产生对抗IgG(免疫球蛋白G )的自体抗体;人体组织抗原相关之疾病—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的细胞表面组织表现型为HLA-B27(B27型人类白血球抗原 ),特别容易与病菌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内分泌相关之疾病—肌纤维疼痛症病人在压力过大、甲状腺功能异常、运动量不足,或维他命B群摄取不足,都会产生肌肉功能异常之疾病。

虽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是因感染而引起的自体免疫作用,则有几种解释:1.持续性的关节感染及病原产物滞留关节腔,导致关节的慢性发炎;2.由于可测出第二类的胶质及热休克的蛋白质,表示被感染的关节对病原体产生了免疫反应;3.病原体的某些构造与关节极相似,因此产生了自体的抗原抗体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患约为总人口的零点八%,女性为男性的三倍。

世界各人种及各地域人口都会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有区域流行的趋向。八十%的患者发病于三十五至五十岁之间。三十岁以前发病者占不到总数的十%。直系亲属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与直系亲属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比例为四比一,显示与基因有关,尤其是HLA-DR。

三分之二的病人在关节症状出现前,慢慢地感觉全身虚弱、疲累、食欲不振、肌肉疼痛等,这些前驱症状有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个月才出现关节痛。一开始大都发生在手、腕、膝、足关节且对称发作,少于十%的病患属于急性,同时并发高烧、淋巴及脾脏肿大,偶尔出现在上部颈椎而引起后枕痛。

被侵犯的关节会肿、痛、热、压痛、僵硬,但不会红肿,晨起的关节僵硬有可能持续一至两小时。手的关节大都出现在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骨间关节,值得注意的是,很少出现在远端指骨间关节。关节炎久了之后,关节有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目标病灶即“滑膜组织”。关节中的滑膜由于发炎的缘故,不能产生正常的关节液,所以关节得不到适当的润滑及足够的营养,而导致软骨的破坏。这些抗体还主动侵蚀关节中的软骨,也因侵蚀关节的软组织而导致关节扭曲变形。

治疗方法可略分为手术及非手术的方法。早期发病时,主要以适当的休息及尽量避免关节变形。适当的运动及物理治疗是可以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适当的非固醇类药物可以减轻疼痛,但是,无法对病因做出一个治愈性的疗法。因为目前的医学对致病机转至今仍未完全清楚。

研究显示,在发病初期即开始使用缓解性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可有效减缓骨骼受破坏的速度。目前常用的缓解性药物包括Sulfasalazine、Hydroxychloroquine(抗疟疾药物 )、金制剂、D-Penicillamine、MTX等;而免疫抑制剂则包括Cyclosporine(环孢灵素 )、Azathioprine、Cyclophosphamide等。另外,有些抗生素如minocycline,由于具有抑制酵素、抑制骨骼吸收和发炎物质的产生,亦被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近年来,有针对T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表面黏着分子发展出来的各种单株抗体,这些单株抗体虽有部分疗效,但仍仅止于临床试验阶段。另外,亦有人利用口服胶原蛋白诱发耐受性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此种疗法文献报告认为有效,但文献数目有限,其真正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估。

手术的方法包括早期的滑膜切除、关节矫型重建,以及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

(本文作者为台东基督教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