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苗栗县二级古迹郑崇和墓 充满神奇传说

【大纪元4月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静茹苗栗四日电)苗栗县后龙镇郑崇和墓是二级古迹,虽然造型俭朴,但是因为是赠二品官建造,有石人、石马、石羊和石柱,构造完整,气势磅礡。根据地方耆老表示,小时候常听到长辈说,石马羊晚间都会跑出墓园吃农作物,被农夫追赶打伤腿,第二天石马羊的腿真的破裂,让这个古迹更添传说色彩。

苗栗县后龙镇郑崇和墓有石人、石马、石羊和石柱,传说石马羊晚间会跑出墓园吃农作物,为古迹增添传说色彩。//中央社

郑崇和墓位于苗栗县后龙镇台六线与台一线省道交叉口上,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在同治六年(1867年)曾重修一次。郑崇和名合,字其德,号贻菴,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于道光七年(1827年),享年七十二岁。

竹堑郑氏祖籍是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康熙年间始祖郑怀仁迁入金门(浯江),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世长子郑国周率四弟国唐、五弟国庆及国唐的长子崇和来台,定居竹堑后龙的溪洲。郑崇和九岁丧母,少时喜欢读书,但屡试不第,后来捐为监生,来台后先在后龙教书,后迁至竹堑,因有不少富家子弟前来就学,而累积一些资财,同时也从事土地开垦,所以郑家很快成为竹堑地区的富有家族。

郑崇和的行为十分符合儒家的理想类型,贫困时不肯以刀笔营生,富有之后生活俭约,敬惜字纸,不口角伤人,对亲族尤其恩义备至。在公共事务方面,他扮演地方领导人角色。嘉庆十年(1805年)海盗蔡牵侵犯淡水厅地区,他募集勇士防守后龙。嘉庆二十年(1815年)发生饥荒,郑崇和发粟(稻米)平价。二十五年(1820年)瘟疫流行,他又施药济助,救活不少人命,对死者则捐棺助葬。道光四年(1824年),大吏运米粮赴天津,他率先响应。此外,郑崇和也曾在竹堑设隘,并且劝息闽粤械斗。

由于功在乡梓,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后即入祀乡贤祠。郑崇和娶中港人陈素为妻,先是收养大哥长子郑用钟,后生三子,即郑用锡、郑用锦、郑用铦。陈素死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原葬宝斗仁山,同治六年(1867年)移葬与郑崇和同穴。郑崇和的四个儿子均各有成就,郑用钟虽然没有功名,但以经营实业著称。郑用锦是秀才,郑用铦则是岁贡生。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子郑用锡,他是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晚年兴筑著名的北郭园以自娱,死后入祀乡贤祠,诰授中宪大夫晋封通奉大夫,同时父以子贵,郑崇和也诰赠通奉大夫。

郑崇和墓是清制的官墓,占地三千四百五十三平方公尺,路旁有神道碑一方,规模宏大,构造完整,气势仅次于王得禄墓。墓依从二品例,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对,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墓塚前立观音兜形墓碑一方,为同治六年重修时所立,碑文为:“皇清诰赠通奉大夫显祖考祀乡贤祠郑公二品夫人显祖妣郑门陈太夫人合葬佳城”,横额为“浯江”。

根据地方耆老说起郑崇和墓的传奇故事,都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他们说因为年代久远,石马羊都有些灵性,晚上都会跑出墓园偷吃一旁的农作物,农夫埋伏追打马羊,眼见马羊腿都受伤,却不知去向﹔第二天就看见墓园的石马羊腿部破裂,大家都啧啧称奇。虽然后来县府发包整修,但还是可以看见腿部修补痕迹,至于看的人相不相信,就见人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