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提升表演层次 薛荧源延续傀儡戏艺术文化

【大纪元6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郭美瑜台北十八日电)悬着操作线的“悬丝傀儡”,在锦飞凤傀儡戏剧团长薛荧源熟练地牵引下,于儿育中心演出“童子戏球”,不仅台湾游客看得开心,外国游客也看得出神。薛荧源说,这项传统民俗已很少见,外界对傀儡戏存有神秘想像,若要延续文化,有必要将表演活动提升至艺术层次,才是生存之道。

每只手悬着四条线、每只脚二条线,头部二条线、胸部一条线、背部一条线,悬着十六修基本线的傀儡戏偶,在薛荧源手中顿时鲜活了起来,丝丝入扣的动作、姿势,加上表演者的戏曲演唱,一出文史戏曲,让游客不自觉得拍着手,直呼“好厉害”。

薛荧源表示,锦飞凤剧团由爷爷薛朴于一九二O年创立,再传到父亲薛忠信手中,他则于父亲二十五年前去世后,接下团长位子,成为第三代传人,剧团现有八十年历史。十二岁时即跟在父亲身边,一手生动的傀儡剧都是耳濡目染学会,平时除了教导团员,也接受民间团体邀约表演。

他说,傀儡戏也分门派别。来自台湾南部的锦飞凤剧团承自中国大陆泉州傀儡系统,称为“悬丝傀儡”,戏曲音乐是南管系统的泉州腔傀儡调;台湾北部的傀儡戏则承袭中国大陆彰州系统;越南另有水傀儡。

他说,基本的傀儡戏偶操作线有十六条,复杂的有三十多条,视表演者赋予角色的活泼性、动作复杂性而定。不过,脚、头、手的细线位置都有规则可循,方便表演者记忆与演出,也不怕操作线打结。

薛荧源表示,傀儡戏不好学,每个傀儡戏偶平均重约二、三公斤,高约七十公分,再加上台子有一公尺高度,适合五、六年级以上身高的小朋友学习。一般艺术系、戏曲学校学生,也要练个五、六年才足以登台演出。

现在高雄茄定、台南市区的宗教活动,举凡拜天公、酬神,谢土、新居落成,或结婚喜庆场合,都可看到锦飞凤剧团演出,每次十五分钟,好日子的夜晚还可赶个二、三场。不过,北部多为除煞仪式,老一辈看到,还会要小孩回避。

薛荧源指出,锦飞凤剧团今年已第七次获得高雄县政府扶植补助的团队,曾应文建会及侨委会之邀前往匈牙利、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表演、宣慰侨胞。多亏公部门的支持,让剧团得以维持运作,并有经费到发源地向老师傅学习技艺。

薛荧源也感叹,传统剧团“传子不传人、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再加上许多传统禁忌,限制了傀儡戏的传承。此外,傀儡戏内容多为历史剧,拗口的旁白,观众经常听得“雾刹刹”。

薛荧源认为,禁忌因人而定。他主张消弭传统观念,重新赋予傀儡戏新观点。现在除了指导团员表演技术,未来也规划改变传统的表演方式,改编剧本,融入现代语汇,让民众易看易懂。此外,将傀儡戏的宗教功能提升至艺术表演层面,让傀儡戏可以延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