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嘉屏

西螺大桥的流金岁月

百年大桥专题报导

【大纪元7月6日讯】(大纪元记者董憓陵/云林报导)

西螺大桥

(螺阳文教基金会提供)

在清末民初,西螺镇的繁荣街景远胜于彰化员林,由居住人口数统计,西螺当时在在中部仅次于鹿港的重要乡镇。直至清末,因民风保守,拒绝纵贯铁路架设,所以错失一次经济发展期。在日据时代,终于因为西螺大桥的建设,一跃为全台重要交通枢纽地位。

西螺位于浊水溪下游,它的兴衰起落和浊水溪有着密切的关系。浊水溪长一七六公里,水源从中央山脉奔流而下,河道历经数度变迁。日治时代,施行水利防洪计划,堵塞北斗、虎尾两溪,西螺溪遂一跃而成为浊水溪主流,西螺四千公顷的农地都依赖浊水溪的溪水灌溉,也因此成为农产丰饶的“嘉南谷仓”。

三百多年来,浊水溪不但是西螺世代居民安身立命的泉源,同时也是西螺镇昌荣的动力。1998年浊水溪上游的集集揽河堰完工后,上游的溪水被收集至特定区域,致使下游溪水骤减,现在浊水溪河床已难再见汹涌溪水,然而历史在此留下的足迹,也使得西螺镇各项工艺流传至今。

西螺大桥位于浊水溪下游,横跨云林西螺及彰化溪州,是第一座横跨云林及彰化两县的大桥。建桥前的浊水溪水域幅员广大,水流错综复杂深浅难测,是当时南北交通的一大障碍。早期只能以步行涉溪或是搭乘竹筏两种方式通行。

(螺阳文教基金会提供)

此桥桥墩共32座,由日治之台湾总督府于昭和十三年(1938)3月动工,昭和十五年(1940)3月完工,历时3年。于1952年再度复工, 当年12月25日正式竣工,并在1953年1月28日举办通车典礼。这在台湾交通史上是一大壮举,西螺大桥完成台湾南北纵贯连成一线的最后一块拼图。

桥面全长1939公尺,桥宽7.32公尺,是当时全台最长的桥梁,也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二大桥。早期桥面上还铺设铁轨供火车通行,此火车兼具载运旅客及甘蔗运输双重用途。西螺大桥的保存不仅记载着一段时空历史,也为当时的桥梁建筑及营造方法留下重要的历史见证。

(大纪元记者董憓陵摄影)

西螺大桥观光文化节

西螺大桥观光文化节从2000年由螺阳文教基金会创办至今已迈入第7年。当初螺阳文教基金会有感于西螺大桥将被公路单位以保养经费过于庞大为由,而任其自然毁损。螺阳文教基金会提出了保护大桥的议题,希望藉由活动来唤起镇民对大桥的重视及寻求转型的可能。

连续几年活动,延伸出西螺大桥观光文化园区的蓝图。大桥头东侧的恶臭环境已获改善,更增加二公顷多的休闲公园空间,今年度期待已久的大桥灯光设计亦将展现,螺阳文教基金会经过不断的努力,坚持理念共同营造理想的家园!今年度西螺大桥观光文化节活动即将在暑假展开,自7月7日~16日,每日下午5点开始~11点,希望全台民众一起来一趟西螺,享受走大桥,赏月娘,玩艺术的时光隧道。

(大纪元记者董憓陵摄影)

 

(大纪元记者董憓陵摄影)

 

(大纪元记者董憓陵摄影)

 

(大纪元记者董憓陵摄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