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抽血验毒性因子 筛检胃癌新指标

【大纪元9月1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胡清晖/台北报导

胃癌由于初期没有症状,不易早期治疗,因而高居台湾十大癌症第五名,台大生医研究团队为提高癌前病变的诊断能力,经过多年努力发现,造成胃癌的毒性因子“GroES”,未来经抽血检查发现呈阳性反应,立即接受胃内视镜检查,就有机会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估计,全球胃癌每年发病患者约有八十万人,好发年龄通常在五十至六十岁,是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胃癌没有症状,一旦被确诊,通常已是癌症第三期。因此,台大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学教授周绿蘋率领的研发团队,利用免疫转渍分析技术,找到人类胃幽门螺旋杆菌造成胃癌的毒性因子“GroES”,准确率约六成五。

周绿蘋表示,人体若感染胃幽门螺旋杆菌,且体内具有“Anti-GroES”抗体,会引起胃部长期发炎,造成上皮细胞的破坏及增生,长期持续发炎,可能导致胃癌,因此,未来只要血液筛检对“GroES”呈阳性反应,就有可能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险群,即可建议受检者接受胃内视镜检查,一旦发现胃癌,即可早期治疗。

台大医院内科部主治医师吴明贤指出,台湾约有五成四的成年人感染幽门螺旋菌,其中约一成至一成五会罹患溃疡,一%会导致胃癌,传统的幽门螺旋杆菌呼吸测试、抽血虽然可以确定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旋菌,但没有办法进一步筛选出罹患胃癌的高风险群。

周绿蘋建议,只要是曾进行过幽门螺旋杆菌呼吸测试,呈现阳性反应的人,未来都应该再做毒性因子“GroES”的筛选。

台大生医研究团队强调,这项新技术可以造福病患,并且是领先全球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今年4月、8月的“分子及细胞蛋白体”国际学术期刊。目前正申请美国、日本及台湾专利,希望尽早应用于医界,未来能够发展试剂组,只要一滴血液,就能在短时间内判别是否为胃癌的高风险群。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