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以自然为师的乐活达人

【大纪元12月12日讯】“我是太爱这个世界才这么做的!”旅居意大利25年的台湾音乐艺术工作者谢培德,谈到她目前的山区独居生活如是说。

为追求一个安静又健康的创作环境,现年45岁的谢培德于11年前,选择在罗马市北方约60公里的卡布拉罗拉(Capralora)镇郊区一座山丘顶上,购买一片一公顷多的栗树林,随后花两年的时间,亲自参与设计及监造,在百年的巨大栗树林中兴建一栋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寓所。 谢培德不讳言,她当初决定到山区居住并没有太强烈的环保意识,仅是为寻找一个环境优美,空气好,不吵人,也不会被吵的生活环境,以利自己从事音乐创作及声乐练习,但过久了与自然为伍的生活,无形中逐渐体会到自然的可爱与可贵。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她强调。在人生的每一刻,不论在何地,只要望向自然的天空或大地,各种景象、颜色与声响的搭配,都显得极为和谐与调和,如曙光初现前后的云彩变化、落日时的晚霞、山川林木的组合、山区的虫鸣鸟叫、以至风吹过山涧与树梢的声音等等,绝不会让人有突兀的感觉。

目前生活充满环保意识的谢培德说,自然环境还是要维护才能永续,一旦遭人为破坏就很难再回复。“每个人都有责任来爱护它”,她说。

对于个人目前的生活,她自豪地表示,一切都讲求环保,如栗子园采有机生产模式,不喷洒农药,也不施用化学肥料,园内放牧羊群兼除草,家里的暖气及热水用太阳能及以燃烧树枝及坚果壳加热供应,连洗米洗菜的水也不浪费,收集后供浇菜浇花之用。

对谢培德“乐活”(LOHAS)式的生活,现年62岁,在罗马执业的律师史基佛涅(Piero Schifone)深表认同。

他说,“乐活”一词在意大利并不普遍,了解其意含的人也不多,但追求类似生活的人应不在少数。意大利人虽然环保意识不强,但早有追求自然永续发展的心。



谢培德的寓所被巨大的栗树林包围。

有机农场遍及全意大利

史基佛涅举例,在意大利就有一个全球有机农场生活体验机会组织(World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 WWOOF),专门推荐所属会员至从事有机农牧产品生产的农场做义工,食宿由农场主人负责,以培养对有机农牧业及生机饮食等相关生活形态的认识与兴趣。虽然参与此一组织活动的会员及农场数量并无明确统计,可确定的是遍及全国各地。

此外,他说,他自己的家族成员在义国东南部普雅省(Puglia)与卡拉布里亚省(Calabria) 拥有,总共约600公顷橄榄园及农地,早就采用有机生产的模式,以维护自然生态。

根据意大利有机农业研究所的报告,早在1960年代,意大利就有农业合作社及个别农户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至1970年代,参与有机栽培的农户及土地面积更快速增加,主要产品包括柑橘、柠檬、稻米、马铃薯、蕃茄、小麦与橄榄油等。

统计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意大利全国有机农业耕植面积达106万7,102公顷,有4万9,500家农企公司从事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贸易。同年国内有机农产市场的销售额约17亿欧元(约台币764亿元),外销约7亿欧元(约台币315亿元)。

欧洲有机农产 德居冠义次之

有机食品市场专家宾顿(Roberto Pinton)说,意大利为欧洲有机农业生产规模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总产值约39亿欧元的德国。此外,意大利更于今年2月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世界有机农业贸易博览会(BioFach)中,膺选为年度风云国家,显示其有机农业的发展成就已获国际肯定。

然而,意大利人在环保议题上的态度并不积极。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46%的受访人知道当前的环境问题,但他们不是环保运动者。另40%的民众被认为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支持改善环境问题的方案,如使用替代能源及给予有益于环保的生产作为经济上的奖励,但担心生活成本提高。

只有7%被认为是环保运动者,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用生态上可以永续发展的方式来生活,不在乎成本多高。另有7%的人对环境问题毫不在乎,他们担心的是生活的成本及物质的供应问题。

台中晓明女中毕业,1982年就负笈意大利学音乐的谢培德表示,生活是一种选择,要环境好就必须要付出。人有时太贪心了些,要占有许多东西才满足,其中有许多是不必要的。 她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加入“乐活”的行列,共同推展环保又健康的生活。她说,“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没有自然资源可用,没有人有资格去浪费或破坏它。” ──转自 “中央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