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新闻

和英国人打交道 真的要知道很多

【大纪元12月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贞贞伦敦特稿)提到英国,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英国绅士?英国皇室?永垂不朽的乐团“披头四”还是酒吧文化?如果以为同样是讲英语的英国和美国是差不多的国家,那就大错特错。想了解如何和老英打交道,很多事你一定要知道。

一九九三年起本间中子担任东京新市交响乐团总经理,长达十二年,是日本音乐界名副其实的女强人,二零零五年春天她因夫婿Masaru Honma转任欧洲开发银行中亚部主任而迁居伦敦,但持续从事她热爱的音乐及时尚表演活动。

漫不经心的承诺别当真

行事讲究精准高效率的本间中子坦承在英国遭逢严重的“文化冲击”。她说,日本人做事很重然诺,只要答应的事,一定会去做,相对之下,英国人的承诺经常是不经心的一句话,未必有履行的诚意。

她说,“如果有十个英国人对你说“我会约你吃饭”,或是给你其他的承诺,最后大约只有两个人会真的照做,八个爽约的人中只有两个会向你道歉,其余六个人不会道歉,但会找理由说明为何爽约。

本间中子表示,刚到英国筹备活动时,对英国人经常不信守承诺的行径,曾有遭“种族歧视”的挫折感,后来才了解这就是“英国本色”。由于怀疑英国人办事的可信度,遇到重大活动时,为求高水准,她宁可重金从日本聘请专家“跨洋襄助”,也不敢轻易将重任交给英国人。

没好处就兴趣缺缺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本间中子与老英打交道的心得是:如果英国人认为你的要求或提议让他没有利益可图,就不会有兴趣和你合作,并进而利用各种理由拒绝,甚至欺骗。

由于他们善于运用美丽词藻包装内心的真正想法,必须仔细判断才能找出真意;建议对英国人的承诺,最好不要太当真,因为很可能被放鸽子,徒增失望,宜做好心理准备。

中华民国驻英代表处新闻组组长陈天爵曾在美国求学及工作达八年,二零零五年春天奉派到伦敦工作,深刻感受到美英人士做事的极大差异。

他说,从事新闻工作讲求速度与效率,美国人不仅直接而且回应快,即使拒绝他人的要求也会告知对方,甚至说明原因;“美国人是很好的工作对象”。

相应不理或避不见面 传达NO的讯息

相较之下,对英国人从不说NO的民族特性,陈天爵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慢慢摸索出因应之道。

他表示,英国人不喜欢正面对抗,拒绝他人的方式也很委婉,他们不会正式回信或来电说不,而是以相应不理,或避不见面的方式传达NO的讯息。由于方式经常是拐弯抹角,让人即使收到答复仍是“五里雾中”“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必须请英国本地的当地雇员读信后,才能了解真正的意涵。

他举例说,如果兴高采烈的对英国朋友讲述一件事,结果英国人对你说“It,s very interesting”,别天真地以为他很喜欢你谈话的内容,事实上他对你的言论可能不以为然,甚至毫无兴趣。

人脉关系很重要

谈到应如何和英国人打交道,陈天爵指出,networking means everything in the UK,要想在英国做事称心如意,充沛的人脉十分重要,打不通的关节,要利用另一种管道,透过不同的“人脉网路”解决问题。他建议有意在英国经商或工作的民众,初到时多请教了解英国的熟人或侨胞协助,并多与英国人交际公关,多参加酒会等活动,建立人脉网路。

足迹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叶纪纹一九八九年负笈英国,在伦敦知名的拉邦舞蹈学院攻读,就学期间结识“真命天子”大卫,毕业后两人走向红毯另一端,在异国展开新的人生,十八年的英国生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叶纪纹说,虽然英国社会讲究人权平等,但仍有种族歧视的憾事发生。她回忆一九九五年她从台湾返英时,不知道火车公司已经修改规定,不准乘客下车再补票,从住家搭车到伦敦查宁阁车站后到票口补票。眼见排在前面的一位欧洲籍乘客顺利完成补票手续,她也依序上前准备补票,但她不仅被拒并被要求付十英镑的罚款。

叶纪纹询问票务员为何前面一位乘客可以补票,她却不行?坚持不付罚款。没想到票务员找来警察,警察威胁要将她送到法院,但她未露惧色,直言这种不公平的处理方式有“种族歧视”之嫌。待收到法院的信后,由夫婿捉刀写信向火车公司抗议,最后对方同意叶纪纹只需付单程车票费用,不需再付罚款,才化解整起风波。

类似种族差别待遇的意外,至今仍不时会发生。叶纪纹指出,面临不公平的事,最重要的就是要stand upfor yourself,捍卫自己的权利,不能默默忍受。

功利主义挂帅 想合作得双赢

近年来叶纪纹专心推动台湾与英国文化交流工作,由专业舞者转向舞蹈教学与文化艺术活动策画领域发展。谈到和英国人打交道的心得,她说,英国是一个功利主义挂帅的国家,和英国人做事要顺利,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双赢”的局面,让对方了解,和你合作办事双方都能获利;如果你提出的要求他捞不到什么好处,被视为是boring case,那么要想获得对方的配合与合作,将异常困难。

在加拿大从事护士工作的凯特,六年前与比利时籍夫婿迁居剑桥,她说,原本以为她的双亲都是道地英国人,而且同是英语系国家,她在英国的生活应该能如鱼得水,没想到和其他外国人一样经历“文化阵痛”。

英国人说话真意难明

凯特指出,英国人讲话“语焉不详”的习惯最令她感到挫折。“也许北美地区的民众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家为了意念表达清楚,讲话通常不会模糊不清,会直截了当表达”,不过,有数百年历史的大不列颠共和国,也许因为大家长居在此,彼此已了解英国特有的语意表达模式,外国人初来乍到,掌握不住英国人讲话的真意是家常便饭。

目前在伦敦攻读博士学位的凯特举例说,如果她和英国人约开会时间,对方直说没问题,却不见他在记事本上落笔记下,如果她提醒后对方仍是不为所动,那她心里就有数:对方说的没问题只是敷衍了事,就要开始做其他的安排,不再在同一个人身上浪费时间。

伦敦亚洲与非洲学院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罗达菲十一岁随父母在中国西安居住两年,一九九八年在里兹大学就读时,他到台湾政治大学语言中心学习中文,也是他的第一次台湾之旅。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九年,罗达菲在高雄教授英文并在高雄广播电台主持“老外在高雄”节目,不仅中文底子深厚,“台湾女婿”的身份让他对台英文化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英国生活得有耐心和礼貌

罗达菲指出,外国人到英国,“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要有耐心,否则会活不下去”。和台湾紧凑的生活步调相比,英国生活节奏慢很多,如果和英国人一起工作,不能对他们要求太多,一旦英国人觉得你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会心生反感,更不愿意和你合作。

不仅耐心很重要,罗达菲表示,礼貌更是不可缺少。和英国人交谈,记得要多用Could you,Would you或Would it be possible这种很客气的语句。英国人以对方礼貌的程度,发言的内容做判断,例如,如果被询问你看那一份报纸,你回答“每日电讯报”,英国人会将你列为政治立场保守右派;如果你回答“卫报”或“独立报”,则被列入自由派或左派。

要了解英式拒绝

由于英国人很重视礼貌,因此不会直接拒绝别人的要求,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你的要求“照单全收”。罗达菲说,如果和英国人约见面时间,英国人答复说,“Maybe I try to fit it in my schedule或I will seewhat I can do”,那这代表他没有兴趣和你见面,听的人要了解这种英式的拒绝,不宜再“紧追不舍”。

台湾永丰金证券欧洲子公司总经理李瑞兰一九九三年在英国Shieffield大学留学,就读时结识英籍夫婿,一九九五年夏天在伦敦受训,次年奉派成立建宏证券伦敦办事处,十三年来在高度竞争的全球金融重镇打拼,每笔生意开拓不易,但留下的是扎实的金融人脉存折。

和在台湾的业务拓展经验相比,李瑞兰表示,在台湾建立人脉较快,在英国则是必须要有坚毅不拔的耐心,“长期奋斗”,想要和客户见上一面,至少要打上三到六个月的电话,甚至还有经过两年不间断的“电话留言”努力,才见到客户尊容的案例。专业能力是赢得客户的重要关键,一旦永丰金证券的研究报告、交易执行、业务人员提供专业投资建议和服务等都能让客户满意,合作关系也就能永续经营。

重法治 重人文 讲专业 讲信用

一九八一年底迁居英国的侨务委员赖世宽,目前在伦敦经营电脑业,二十六年的旅英生活,让他对英国文化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他说,英国文化的核心就是重法治,重人文,不同于台湾的重效率,英国人做生意讲究信用,守法的精神较台湾来的好。

他以造桥铺路工程为例,台湾人擅长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完成,但英国人则以长远思考周密进行,“虽然动作慢,但英国人的工程品质实在,一切按部就班做”。又如不少台湾人在从事慈善工作时,都有所求,但英国的慈善事业发达,不论是社会名流、影剧明星乃至升斗小民,都热衷参与。”

赖世宽的公司内聘雇多位英国员工。他说,英国员工上班时多半都很认真,“摸鱼的不多”,只要雇主能清楚说明工作内容与责任分量,同时互相尊重,多能有很好的互动,他的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英国员工都跟了他十年以上,显示雇主与员工关系极为融洽。

勿以台湾角度看英国

对于有意到英国居住或求学就业的人,赖世宽建议,要以开放的心胸,好好了解英国文化,不要一味以台湾的角度看英国,也不要一味的批评,以正面的态度看待,就会有良性的互动。

今年六月甫自剑桥中文系毕业的莫梅肯,是来自苏格兰的“阿斗仔”。为学习中文,他先后造访中国大陆与台湾,江苏徐州、上海、北京、敦煌和拉萨都有他的足迹。二零零五年前半年,笃信佛学的他前往屏东慈恩佛学院进修,更成为刻骨铭心的特别回忆。

被问到英国的文化特色为何?莫梅肯说,英国人对个人成就大多谦逊以待,不会大肆张扬,即使遇到不是他造成的错误,也经常会主动道歉;而和台湾文化最大差异是,台湾人喜好美食,经常会问“有什么好吃的?”但英国人倾向追求“有什么好玩的?或有什么好看的?”由于民族性不同,社交模式也因此迥异。

热爱中国文化的莫梅肯说,台湾和英国文化事实上也有相近之处,两国在保存传统文化上,都比邻近的中国或美国来得好。以台湾为例,不仅民众较重视礼貌,故宫博物院保有重要的中国文物,许多传统的风俗在台湾也被完整保存;英国相较于美国,不仅历史悠久,古迹保留较多,文化也更深远。

留意英国人说话的重音变化

对于外国人和英国人交谈时遇到的认知挫折,莫梅肯指出,英国人藉由重音的变化表达个人的情绪,如果要知道对方是否“言不由衷”,从音调的抑扬顿挫及重音的变化,就可以听出端倪。

由于英国人透过讲英文时的音调高低起伏表达内心真正感受,相对之下,中文的语调较平,没有高低变化。莫梅肯坦言,这对英国人来说也是一大考验,很难掌握对方的情绪,“中文讲一整句可能都是平平的,英国人听起来很像是机器人”。

入乡问俗即可宾至如归

目前在中华民国驻英代表处新闻组服务的莫梅肯建议有意在英国生活、就业或就读的台湾民众,如果要顺利适应英国的文化与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入乡随俗”,避免将全部时间花在与台湾侨胞交际,尽可能多学习英文,试着敞开心胸接受英国独特的Pub文化,而不只是拘泥于台湾的“餐桌文化”。

他指出,居住在英国的外国人最大的问题是,经常与“同乡”腻在一起,很少和真正的英国人交往,这个现象也出现在台湾的“阿斗仔”身上,在台湾经常见到老外聚集在一起。虽然和本地人往来需要多付出些努力,但回馈却可能高达十倍,当融入英国社会后,相信就会有“宾至如归”的温馨感受,异乡也可以成为第二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