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

未普: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与经济民族主义的隐忧

【大纪元5月23日讯】在过去几个月中,美国和中国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贸易摩擦。不少人担心,这些摩擦是否会引发贸易大战。在这种质疑声中,第二轮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今天在华盛顿拉开序幕。

用高层对话的方式解决美中两国的贸易冲突,肯定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自从去年12月,美中两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一轮战略经济对话以来,双方之间的经贸问题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更为加剧。想要借用战略经济对话,解决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摩擦问题,实非一件易事。

眼下有很多迹象显示,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 Nationalism) ,有人也叫经济爱国主义,正在美国和中国越演越烈。美国一些政治人物和制造业人士认为,美中两国的贸易协定及长期居高不下的贸易赤字,导致美国丧失了成千上万个工作机会,伤害了美国产业的增长。因此,他们要求布什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的制裁手段。目前,好几个提议制裁中国的法案已经出台。最新的进展是,美国国会42名议员于5月17日,正式要求白宫根据1974年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以保护美国利益。

中国大陆的一些决策者、学者和企业主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则有另一类的担心。他们担心外国公司在一些战略行业,像金融证券等行业,攫取过多的市场份额;担心外国战略投资者以低价买走中国的国有资产,然后高价出售;担心外国投资者掌握太多的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他们主张政府干预,对外国公司设置限制,以保护国内企业和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大陆的日渐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引起美国政府和媒体的关注。美国贸易代表苏珊. 施瓦布于去年九月警告中国说,经济民族主义近来在中国抬头。她建议中国,“不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别人”。《华尔街日报》也说,中国经济领域正在涌动民族主义思潮,而这种思潮对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外国企业,是一种最大的威胁。

这些警告听在大陆官员的耳朵里,并不受用。他们一方面否认中国存在经济民族主义,一方面严厉抨击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薄熙来在去年9月告诉欧洲商业领袖,他们不应该担心中国经济民族主义。他拐弯抹角地说,中国已“跃入大海”参与更广泛的国际竞争,而一些老牌国家的的老运动员正日渐疲惫,老想爬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岸上。吴仪则直截了当的多。她几天前在《华尔街日报》罕见地发表文章,抨击美国一些人夸大美中贸易失衡,鼓吹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和中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国家,面临不同层次的贸易问题。如今,这两个不同的国家,在贸易问题上,正在承受同一类情绪的巨大压力。而两国政府应对这种压力,又各有其困难之处。美国的问题是,布什政府不能用行政命令的粗暴手段,处理经济民族主义;而一些经济民族主义的主张,一旦在国会通过,很有可能立即引起中国的反击与报复。中国的问题是,如果用行政命令压制经济民族主义,就有可能损害中国权贵和特殊利益集团;如果对美国让步,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国内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

如果美中两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失控,贸易大战的爆发乃至全面冲突,就有潜在的危险。本来因中国崛起,两国之间产生一些贸易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更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对付对方的经济民族主义。这种报复思维,会把美国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导向激烈对抗。这无疑对美中两国乃至全球而言,都是有害的。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