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中国传统筝曲介绍】柳青娘

【大纪元10月28日讯】潮州音乐,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乐种的总称,曲调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曲、汉词、秦腔、道调和法曲,至今约有四百年历史(注1)。主要流传于潮汕、闽南地区以及南洋群岛一带,是潮州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传承和创造的一种音乐文化,简称“潮乐”。“潮乐”又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广场乐”包括“潮州大锣鼓”、“潮州八音锣鼓”和“潮州小锣鼓”等;“室内乐”则包括“潮州弦诗乐”、“潮州笛套古乐”和“潮州细乐”等。

潮州筝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潮州筝历来以“秦筝”自居,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收服百粤之后,秦地的文化艺术,随秦人从陕西传入潮汕地区;时至今日,潮州人还习惯称筝为“秦筝”。

潮州筝主要是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的音乐结构与演奏特点为依据,其曲目主要来自于“潮州弦诗乐”。由于潮州筝比起其他地区的筝派,有着更完整的体系,包括调式系统、演奏法和中国唯一弦索谱的记谱法-“二四谱”等,所以潮州筝有“乐中筝”之称。

潮州筝和“潮乐”一样,都有“重六”、“轻六”等几种不同的调式,这与潮州筝曲其调性关系中Fa、Si二变之音,近似陕西地区的秦腔、迷胡以及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中的二变之音有关。潮州筝早先是以“二四谱”作为原始谱,这是一种只能以潮州方言念唱的古乐诗谱,也是潮乐独有的乐谱:二(Sol)、三(La)、四(Do)、五(Re)、六(Mi)、七(Sol)、八(La)。它基本上是一种五声音阶的谱式,音调的变化是通过弹筝时,左手按、滑技法的处理或移动雁柱而产生,如:“六”调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以及“轻三重六调”之别;“五”调有“移柱变调”与“按弦变调”之异,以及“正线”、“反线”、“硬套”、“软套”等音阶和调式的色彩变化,这一特点与客家筝曲的“软弦”及广东音乐的“乙反调”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轻三六调”是“二四谱”的基本调式,“轻”指不按弦, 所以三(La)和六(Mi)两音的音高仍保持原来的La和Mi;“重三六调”是在“轻三六调”的基础上,运用左手的按变技法所产生的调式变化,“重”即按弦,意即把原来的三(La)和六(Mi)两音按成Si和Fa;“活五调”为六声音阶,是潮乐中比较特别的调,藉由左手的按变技法或移动雁柱后所产生的一种转调手法,其音阶架构为:Sol、Si、Do、Re、Fa、Sol,其五(Re)音比十二平均律的Re音稍高,但又低于#Re;演奏此音时,左手多使用〝吟〞、〝揉〞等技法,以达到“活五”的要求。

一般而言,潮州筝曲中“轻三六调”的乐曲活泼明快;“重三六调”的乐曲音韵则含蓄庄重;“活五调”因具有六声音阶的特色,乐曲表现比较哀怨悲凉;“反线调”乐曲则较为轻松跳跃。此外,还有一种“轻三重六调”,是在“轻六调”的音阶基础上仅“重”六音,因它的音阶结构类似“反线调”,所以潮州民间艺人中也有把它归类于“反线调”。

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弦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然不属于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亦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注2)。

活五调‘柳青娘’,三十板,原为元、明杂剧以及南北曲词牌,后来逐渐演变为纯器乐曲;此曲虽板数不及大套曲,但其结构形式却等同于大套曲,有头板、拷拍及三板(注3),因其结构完美,而被公认为“活五调”乐曲之代表性曲目。

潮州筝的大指使用率高于其他筝派,几乎一半以上的音都依赖大指完成,而潮州筝弹奏技巧中最大的特点是左手与右手大指的配合,亦即右手大指弹弦后,多数都需经过左手的艺术处理;所谓“一音三韵”,是指“一音”由右手弹出,“三韵”由左手通过〝吟〞、〝揉〞、〝按〞、〝滑〞等技法来加以润饰,一个音能做出三个韵,也就是所谓“以韵补声”,在潮州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

此曲调式较多使用左手〝吟〞、〝揉〞、〝按〞、〝滑〞等按音手法,使乐曲产生调式的交替色彩,加深了乐曲婉转多变、缠绵悲切的情绪。〝双按〞是潮州筝很具特色的一种按音技法,运用左手大指与中指分别在琴弦高低八度的位置上,同时按高二音,使Mi和La变成Fa和Si两音,这种手法运用在“重三六调”与“活五调”的“慢板”或“拷拍”中,可以加深情感,与〝单按〞灵活应用,则可以增强乐曲的表现能力;而运用于“快板”的〝催奏〞(如:〝单催〞或〝双催〞)中,则可以不受Fa和Si两音的限制。

〝揉滑〞技法是潮州筝另一个显着的特点,即在音的揉按上是依据音的级进方式来处理,用以达到音的润色作用,并呈现出平和、优柔的特色。

〝反打〞则是采用先〝勾〞(低音)后〝托〞(高音)的指法,弹奏乐曲中相同的高低两音,此技法为潮州筝最具特色的演奏习惯之一。@*

※注1:林东河、黄好吟编著。《筝曲弹奏集,第一册》。修订第16版。台北:学艺出版社。民国79年。

注2:项斯华‧吴赣伯编著。《项斯华演奏中国筝谱(第二集)》。第二版。台北:达欣出版社。民国77年。

注3:大套曲的结构有一定的规格,每曲六十八板,由头板(或称慢板)、拷拍(或称拷打)、三板(又称中板)三部分组成。头板为主曲部分,属慢板,相当于4/4节拍;拷拍为头板和三板的过渡乐段,曲调源自主曲旋律中的骨干音,4/1节拍,休止符特色的切分节奏;三板是乐曲的结束段,多为主旋律的变奏(或称“催”),4/1快板节拍。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