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

钟伦纳谈易经 变中求贞

【大纪元记者杨天仪波士顿报导】由中华多媒体交流会主办、钟伦纳博士主讲的《易经并不神秘》讲座,于11月28日晚假华埠龙凤酒楼举行,钟伦纳以粤语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易经》的心得。

钟伦纳在讲座中引经据典,谈及了《易经》的社会历程,与儒道的关系,《易经》的文字、象数及推断模式,史迹和实物,一套全面的解易的假设,对华夏文化的影响,以及《易经》的精髓及不足等。

钟伦纳称《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被尊为“六经之首”,西周末年以王室藏书的形式出现。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由于《易经》通常被人认为是筮卜之用,秦朝焚书时被视为工具书而幸存下来。经历朝代变迁,对华夏文化影响深远,其中儒道两家深受其影响。

虽然道家始祖老子从无提及《易经》,但老子的《道德经》与《易经》有相似之处。钟伦纳指《易经》是从人世中具体事例里提取推测的规律,而《道德经》则超乎人世,讲到了“道”。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谈及求道需要摆脱世间知识的束缚,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看到背后蕴藏的道,看到宇宙的真理。

而孔子据说也是深受《易经》的影响。钟伦纳称当年向老子问道后,孔子回去后便埋首研究《易经》,“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谈到的知天命的开始,就是因为《易经》,可见《易经》对孔子人生以至儒教的重大影响。

钟伦纳指从《易经》的主旨统一来看,《易经》应该是出于一人之手。他认同《易经》为周朝的三朝元老南宫括所作这一看法,认为该书是其扶周灭商前后的经验写照,指从屯到豫卦是文王阶段,从随至离卦是武王阶段。

钟伦纳指《易经》对华夏文化的影响包括承担感、整体观、忧患意识、乐观自信、实用观及上下有别。他特别指出,虽然很多人认为《易经》着重谈及“易”,即事物转化的可能,但他认为《易经》重点在“贞”,即坚持,时世可变,但信念的坚持不可变,危险不放弃,成功不自骄。

钟伦纳博士的一小时三十分钟的精彩演讲让与会人士意犹未尽,主办人钟应泰建议大家上其网站chinatimespace.com,进一步了解《易经》的详细内容。◇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