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

台湾糖业的历史

日治以前的台湾糖业发展

早在荷据时期,台湾就已开始制糖事业。台湾糖业可以说是在这时候奠下基础。郑氏治台时期的台湾,因注重军粮,反而使台湾糖产量减少。清代对台湾糖则不鼓励,但也不特别约束。因此民间发展出了糖廍的形式。直到因不平等条约而开港,台湾糖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品。

荷兰时期的糖业

发展是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主,在此之前的台湾是以鹿皮为主要国际贸易商品。在考量过台湾的环境之后,荷兰决定在台湾生产砂糖。荷兰为了在台湾发展糖业,引进了牛只和吸引汉人来台,更改良耕种方法。因此,不论其殖民台湾的结果是好是坏,对糖业的发展而言,荷兰是有其贡献的 。

清领初期的糖业

清领初期,清政府为收揽台湾的民心,因此采放任政策。使台湾的糖业在没有受到政府影响下,民间发展蓬勃。直到台湾开港后(1860),台湾糖业变的更为兴盛。虽然中间曾受到清法战争(1883-1885)及台风(1886)的影响,台湾糖仍是发展的十分蓬勃的。

日治时期的糖业

在“台湾糖业奖励规则”颁布后,许多日本新式制糖工厂进入台湾。新式制糖厂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以前的糖廍,因此,在对原料的大量需求下,台湾旧式的糖廍完全不是对手,即使是使用机器的改良式糖廍,也受到严重的打击。日本资本自此控制了台湾糖业。



图片来源: 历史文化学习网

1898年2月16日,儿玉源太郎成为第4任台湾总督,与他同时上任的后藤新平则以民政局长身份成为儿玉的左右手。后藤新平在台八年多的锐意经营,被视为台湾现代化的奠基者。糖业就是他选择推动为台湾重要资源的产业。后藤新平所提倡的生物学原则以及所进行的“旧惯调查”,使得糖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1901年总督府公布了“土地收用规则”,以强权力支援“制糖会社”,同时也制定一套使会社能强制收买甘蔗的“原料采取地区”法规,大量取得大地主土地,相对的使台湾农民由大地主的农奴成为日本的农奴,也因此有了对这种不平等情形而出现的台湾谚语。

台湾总督府规定,施行原料采收区域制度及厂方规定甘蔗收购价格,因此甘蔗不得运往其他区域使,蔗农被束缚成为糖业资本家的附属。因此有了“第一憨,种甘蔗给会社磅”、“三个保正,六十斤”等抒发内心不平的谚语。



图片说明:糖厂的磅厂 / 图片来源:天王星多媒体绘制

转载 历史文化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