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刺绣

隋唐五代的服饰 (9)

斜红也是唐代妇女的时髦妆饰。按唐人张泌(妆楼记)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红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讯书,周围用水晶制成的屏风相隔。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由此留下了两道伤痕。其他宫女为得到文帝的宠幸、也模仿起夜来的模样,用胭脂在面颊上圭上这种血痕,故名 “晓使妆”。久而久之,便演变

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作斜红妆的妇女形象,在新肛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绢画和泥塑木俑上还有大二反映。这种妆饰一般多给在太阳穴部位,左右各一,工整者形似弦月,复杂者妆如伤口,为了加强残破的感觉,有的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伍染成血迹模样。

面榕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宙。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的“的”,即指此。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个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 “御幸”,而又难以启齿 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格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宙一般多作成黄豆般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 “钱点”;有的状如杏核,被称为 “杏舀”。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 “花舀”。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宙妆饰之风愈益繁缚,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形外,还增加了鸟兽固形,有的甚至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敦煌壁圭中就有不少这种情况。

在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用它调和动物脂百制成的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光泽,是妇女理想的化妆用品。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各个时期的点唇样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仅仅在晚唐三十多年时问里,妇女点唇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如宋人陶谷 (清异录)记:“禧昭时,都倡家竞事妆官。妇女以此分妍与否。其诘注之工,名字差繁。其略有瞧脂伍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迸娇、万金红、圣杜心、露珠儿、内家固、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圭、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样子。”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妇女的点唇样式,一直以娇小浓鹿为尚。人们普遍地认为,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型,应当像樱桃那样纤小 ,那般鲜拙。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据说具备了这些特点 ,所以有 “棋桃樊素口”的称举。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妇女们在涂抹铅粉的时候,常将嘴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点

巨出嘴唇,以此来改凌自己的嘴型,嘴唇厚的,通过涂抹,可改责成落的;嘴唇大的也可改圭成小的。因为如此,所以拈启之术一直受到妇女的重视,并一直延红到今天 (见本田插页,田版 “抹胭脂、饰花钮、点嘴唇的唐代妇女”)。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