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台湾环颈雉素描

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

英名:Ring-necked Pheasant

身长:雄80公分,尾羽42~50公分;雌60公分,尾羽22~26公分

别名:台湾雉、啼鸡(闽南语)

台湾特有亚种/不普遍留鸟/台湾二级保育类鸟种

台湾唯一生活于平地草原地带的雉鸡,主要分布于东部、西部远离聚落的平地丘陵台地,开阔之溪床等草生地、耕作地等干燥之草丛间活动,现今在中部清泉岗、大肚山,嘉南至高屏平原之开阔农场,台东知本沿着海岸山脉至花莲光复的甘蔗园、蕃薯园或茅草原,尚可见到它们芳踪。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走,以地面之植物果实、种籽、嫩芽、花、谷类及蚯蚓昆虫为食,平时多潜伏于草丛间,夜间时往树林移动,在茂密的林叶上层睡觉,以免被野猫攻击。

晨昏时刻它们才会一边查探行走,一边低头啄食,漫步外出寻食,遭遇威胁时,若是身处隐密的草丛会就地隐藏附近,若是在没有遮蔽的地点则会即刻冲飞上空,因体型关系,虽然拍翅有力却飞不远,通常在飞行一段距离后会马上采取省力的滑翔姿态匿入草丛中,“雉,飞若矢,一往而堕”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飞行姿态清楚的描述。

2、3月繁殖期来到,为爱疯狂的公鸟,会顾不得暴露行踪的危险,天刚亮就站在明显的地点鸣舞,朝着可能有雌鸟的方向,努力的将自己的脚尖垫高,撑起身子挺起胸膛,仰起头颈,开始张嘴鸣叫极具爆发性,响而亮“够-够--”ㄍㄡˇ前重音而尾音拖长音的清脆鸣声,紧接着便用力拍振双翼,透过鼓翅的力量将身体带离地面,头部鸣叫的角度,这时也会超过垂直九十度而向后仰,以此响亮的鸣舞来建立地盘。繁殖初期,公鸟对于彼此的叫嚣声,反应可是非常激烈的,即便是突如其来的飞机爆音声或雷声,都会让它们做出极大的回应呢!

若是吸引到刚成熟的母鸟一丁点注意,稍微由草丛中探出头部观赏时,性急的公鸟一旦发觉有雌性观众,便即飞奔快步,冲向母鸟寻求交配,这时的母鸟通常还没确定心意,面对这么猴急的公鸟可真吓坏了它,即刻转身逃跑躲藏。而公鸟总会趁着躲藏的母鸟疏忽大意以为安全时,再以短跑冠军达阵之姿,瞬间冲刺到母鸟躲藏的草丛边,随即跳上母鸟的背上并以霸王硬上弓的态势进行压制交配,并用嘴喙咬住母鸟的嘴喙或后颈的羽毛,免得被不情愿的母鸟甩下逃离。

交配成功后,母鸟就会死心踏地的跟着公鸟当押寨夫人,配对成功的环颈雉夫妻会形影不离的一同活动,公雉为了让母雉可以安心觅食,会守在母雉身旁警戒,防止其它公雉靠近。由母鸟负责所有内务,所以营巢、抱卵、育雏都是母鸟的责任,母鸟会在浓密草丛之间的地面凹陷处,以柔软茅草等构成浅巢,生六至十二个浅橄榄色卵,孵卵期约二十三天,所有幼雏孵出后,母鸟就会带着早熟性幼鸟离巢,可惜的是幼雏存活率不高,每年约只有三只能存活,所以它们一季需要繁殖两次。

环颈雉的家庭制度是一夫多妻制,所以平原寨主可不会满足只有一个老婆,除了强硬的方式,它也必须与众多竞争者一较高下,来获得其他有经验雌鸟的亲睐。它会先与其他雄鸟隔岸对鸣,若是两岸啼声鸣不住的情况下,仍然无法确定谁强谁弱,它们就会来到公开的斗技场近距离正面对峙,双方会采低空跳起的姿态,并用后脚趾特化,锋利如刀的“脚距”攻击对方,直到把另一方赶走为止,赢得胜利的强壮公鸟通常都会有二到三个老婆陪伴身旁,大享齐人之乐。

它们的族群数量属于稀少的,由于主要活动于平原地带,除了栖地消失、备受人类的干扰、补猎外,最主要的是过去为了口腹之欲,自美国引进了产于中国东北、内蒙、河北以及朝鲜的高丽亚种,因为还是不合台湾人挑嘴的口味,外来亚种被弃养野外后与台湾原生种杂交,使得台湾纯种环颈雉面临血统不纯将要消失的危机。

为了争夺爱人,繁殖期的雄性环颈雉可是相当疯狂的。属名Phasianus是拉丁语“雉”之意,而颈下的白色颈环,是环颈雉名字的由来,台湾亚种前颈部分有中断3公分不连续的白色颈圈,整体羽色较浅,而外来的高丽环颈雉体型较大,颈部是完整相连的白色颈圈。

繁殖季节雄鸟全身披着亮丽的羽毛,火焰般的红色面垂会变得更加鲜红肿大,角羽挺立高耸,尤其闪耀金属光辉绿色的颈部与对比亮眼的白色颈环,显得华丽异常;而专司抚育幼鸟的母雉体型娇小,羽色是交杂黑斑的暗淡褐色和棕黄色。

环颈雉交配时,公鸟除了透过公开争斗来获得母鸟亲睐,有时也以霸王硬上弓的粗暴方式获得母鸟。

它的叫声嘹亮,乡下的人们都叫它“啼鸡”,是台湾特有的平原雉鸡,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台湾雉”@

(转载自Hsien’s 野生世界摄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