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为快

冉云飞:爱而不市恩是很难的

【大纪元5月10日讯】我们一直缺乏像样的感恩教育——至于要你感谢一个你用无尽的税收养起来的“党”,那是要叫你对行劫感恩的愚民教育——所以许多人受到他人的恩惠,却连说一句“谢谢”的话也没有。古语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感恩教育。而这样的感恩教育,在家庭中绝对不可少,父母在此要身教胜过言传,以使孩子身处感恩的氛围中而逐渐熏染这种爱的教育。因为不知感恩,就是白白得了好处,而不知恩自何来。这和忘恩负义虽然有一定差距,但久而不知恩从何来,就视别人的帮助为自己所当得的,反而有时还会厌嫌别人对自己帮助太少,从而去强索别人对你的帮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并不少见,如有人老说一些有钱人为富不仁,捐那么一小点,真是九牛一毛。捐多捐少是别人的意愿与权利,但别人的爱心并不因此受到低估。

我们进行细致温和、充满人性爱心的感恩教育,但作为施恩者又不能强行别人来感恩,哪怕是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养儿防老是一个福利不健全的社会的无奈之举,是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不帮助养老的不作为政策造成的,并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该有的常态。作为子女方来说,对父母有爱心,这是子女当做的;但作为父母来说,却不能强求子女必须显示他们的爱心。更不能因为自己养了他们,而时常提及这一切,让子女有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爱而讲回报,固然不值得多加以指责,但爱而无须回报,不让受爱方感到压力,我认为这样的爱更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总是认为我在你身上花了许多精力,便把自己的不成功的感受转移到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出人头地,以便光耀门楣。其实这样的爱不仅沉重而有压力,而且多半是自私的。而这样自私的爱,我们却冠冕堂皇地传述给子女,而不考虑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承受的负担,一味地用所谓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竞争,让他们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包括各种各样的奥数、作文班等,来加强他们尚在学习阶段,还未出社会的恐惧感。我觉得这个社会是有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但似乎没有不少家长想像的那般残酷,不少家长想像的残酷已经近乎迫害狂的境界。这种迫害狂心理在不少家长中蔓延,当然也是拜我们残酷的应试教育没有真正改革之所赐。

近来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指责新年雪灾中44名受助者不懂感恩(其实早已上湖南电视台道了谢、感了恩),这就像我们常把把道德当作枷锁来套在普通人的脖子一样——正如尼采所谓“有道德者有特权”——施恩了一定要强迫受恩者来感谢,捐钱给穷困学生一定要让他们与那些受捐者上电视曝光,好给那些捐助的个人和企业做广告,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市恩。把恩当作有价的东西拿来卖,强迫别人来亮相,这种隐性伤害和心理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不施恩还要糟糕,但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大家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同理,由于可以堕胎(此种允诺好坏暂不讨论,即无堕台自由,主动权也操于成年男女手中),小孩的出生在我国完全掌握在家长手中,小孩来到这个世界实无选择之自由。虽然由于我们的教育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并没有尽到相应的职责,父母养育一个小孩成本很高,但这责任不在小孩本身,而在我们父母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既然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就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与责任。换言之,在子女教育中我们要让他们懂得爸妈养育他们是不容易的,但绝不要拿自己的不容易时常挂在嘴边,来增添小孩的负担,给他们一种交换而市恩的感觉。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主要在于身教而非言传。事实上不少父母出于养育的不易,的确想快点收获自己在子女身上的投资,这样的家庭教育和爱,往往会导致一些畸形的关系,埋下一些不必要的祸根,给父母与子女双方都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当然要改善这种“养儿防老”的父母与子女关系,政府的福利及相关救助政策,要做得更好才有利于父母处理自己与小孩的养育关系。不过父母总是可以在政府改变以前,先行改变自己养育子女的目的与策略,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项必须回收的投资,这样的市恩心态,最终会变成一种完全的利益关系,而影响双方的关系与心情,从而对孩的成长不利。

──转自《冉云飞博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