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园地

何不先写墓志铭?

新闻报导,有中学老师在课堂上请学生写自己的墓志铭,并且必须以第一人称为主词,在书写自己墓志铭的同时,学生们因此思考自己人生究竟想要追求些什么,当生命不再延续之时,最能够总结一生的话是什么?然而家长的意见却相当分歧,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书写墓志铭为不吉利的举动:连哲学家都弄不透死亡的问题了,更何况学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缺点,亦是优点。假若人的一生没有尽头,那么人也就没有奋斗的动力,因为时间永远没有用完的一天,人不会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然而在面对生命中将消逝的这点上,人都是恐惧的,死亡似乎代表的是失去了希望,这在神话中,潘朵拉的盒子里唯一留下来的东西,也将随着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我们不再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因此人们幻想出了死后的世界,天堂、极乐世界、地狱等,无不都是在企图延续人的生命。

海德格说,存在始于被遗弃。我们人的生命的开始是无法自己决定的: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存在的同时,我们已经存在,而且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可以说被母亲抛弃,从原有的“无”之中被丢出,孤零零地活在这世界上。我们只能接受我们已经注定存在的情况。

我们无法像芥川龙之介里头的河童一样,决定自己要不要被生出。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想当年我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即将出生之时,我可能会选择不要面对这个世界。毕竟世界充满的竞争以及压力、充满无可奈何、充满失望。然而,若不是这无可选择的存在,我又怎么可能体会到快乐以及美丽,善良以及单纯?终有一天,无论想或不想,我们终究会“回归”死亡,人是向死的存在,该如何运用有限的生命,才是我们必须探讨的。

报导中的老师说得好,生命的意义在于生,而非死。惧怕死亡没有意义,因为惧怕不能让死亡不来。惧怕死亡,不过就是害怕自己没有完成自己的愿望,因为活着的这段时间,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也因此我们可能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往哪条路走。

所以不妨思考,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我们想要留下什么?想要给自己什么样的评价?我们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去?是恬淡如水抑或是轰轰烈烈?是众人拥戴,还是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写墓志铭这个举动,至少确立了一个大方向。现代人常感到生活空虚,原因无他,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我们可以去任何地方,所以我们也到达不了任何地方。哲学家思考人生意义不下千年,得到的答案很多,但都不能让每个人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所以对于生命自然有不同的渴望以及解读。

在求学时期所建立的价值观,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位老师所做的,正是要让学生能够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中国社会往往忌讳谈论死亡,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需要改进的。我们忽视死亡,不代表它就不存在。在还年轻的时候,思考自己的墓志铭该写些什么,而因此往自己所决定的方向前进努力,或许,就可以避免当生命将逝之时,对于这一生的结语,竟是无从下笔的悲哀。◇(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