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米勒-从古典与浪漫谈起

【 编者﹕在台北市南海学园历史博物馆的米勒展览,轰轰烈烈的经过一个暑假,目前展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却还吸引着大批热潮前往观赏。米勒到底魅力何在?他所处的时代又是什么样的?他的影响如何?在接下来几篇文章,将有不同的专家来向读者们介绍】

米勒身处的时代洪流

想要了解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等写实主义画家,就要了解写实主义在19世纪中叶的时代背景,所谓“写实”就是描写社会的真实面,可是为什么会有一群人想要用小说、用绘画来描写社会的真实面呢?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这个思潮产生的背景。

在这思潮之前,法国有50年间,也就是19世纪前半叶有着古典主义跟浪漫主义两种思潮,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感性的,这两种互相对立、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概念不断影响着知识分子。到了19世纪中叶因为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人认为社会的问题、人生的问题,不应该用古典或是浪漫的观点来决定,而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观察社会现状、去研究问题后再做决定,这就是写实主义的时代思潮背景。

而米勒就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发挥他艺术生涯的画家,再讲清楚一点,这些写实主义画家不去设想这世界应该像古典那样完美、或是像浪漫那样激情,而是把眼光放在社会真实面上来表达他们的看法。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写实主义,也就是米勒所在的那个19世纪中叶的思潮,以及他们对现实那种关注的热情;就要先了解之前曾经影响整个世代的古典主义跟浪漫主义,这两种起起伏伏的思潮。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19世纪西洋美术发展的重心,随着法国拿破仑政权的兴盛由意大利逐渐转向法国,就如同法国作家高提业(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所说:“现在我们到巴黎,就像以前我们要去罗马一样”。而谈到写实主义,甚至19世纪的法国艺术,应该从新古典跟浪漫这两种艺术风潮讲起,她们是两种艺术的主张,或者说是对立的意识型态,或者是不同的艺术阵营。它在时间上,是重叠而非轮替的。



《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 大卫

新古典主义它是跟拿破仑政权那时追求完整的、华丽的权力形象,或者是比较理想化的艺术型态有关。而浪漫主义似乎到了1830年代后才是慢慢的声誉鹊起。可是我们要同时把这两个对立的画派放在一起来看。几乎大部分浪漫派的重要的画家都出自于古典的阵营,所谓阵营就都是古典派的大师们的学生,几乎都没有例外的出自学院,只不过他们采取了新的艺术观点,这个观点是浪漫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拿破仑帝国的首席形象顾问~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跟他的弟子~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等人。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杰里柯(Theodore Gericault 1791-1824)、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Victor Eugene Delacroix 1798-1863)……等人。

时代背景

法国在经过大革命之后,19世纪初慢慢进入一个稳定的政权,尤其拿破仑称帝、变成一个中央极权的体制之后,所有的人力都集中为帝国效力,不再有因为革命或是动乱来互相抵销的那种状态。这个时候,拿破仑的政权需要一个全力来烘托这个帝国的艺术力量,创造崇高的英雄偶像与帝国形象,这类创造完美典型的艺术观,是跟古典的概念接近,而实现于当下,所以可称为“新古典”的美学价值。

浪漫主义是一个弥漫整个欧洲的风潮,它的起源并没有刻意跟新古典主义互别苗头的意味。因为从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8世纪下半叶在德国写抒情诗、主张抒情文学开始,这股风潮一直影响整个欧洲、甚至到英国,到了法国巴黎几乎已经是最后一站了,却在画坛上起了一个很大的效应,它的效应就是使得年轻的艺术家开始跟他们的老师一辈采取对抗的态势。法国的浪漫文学上虽然不能超过英国或德国,成为一个先驱地位,可是在绘画上却是后来居上、成为整个欧洲的重心。

题材差异

所谓对抗的态势,具体而言就是说:古典的画家希望藉用古代已经有的某种典型来表达他们对现在这个世界的诠释,譬如说,古代经典中的宗教的题材或是神话主题,王室家族与国家的历史种种伟大的题材。



《自由女神领导革命》 德拉夸, 局部

而浪漫派的画家则开始倾向个性的发挥与夸大情感的表达,他们甚至会偏好描绘当时的新闻事件而舍弃历史记载的叙述,以至于像船难事件,像远在西奥小岛上,在希腊与土耳其民族的屠杀这种骇人的新闻,他们都很积极的把它搬上画面以引人注目,成为众人议论的一个话题。那古典派反而希望所有主题都能够周延的呈现,让它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感的、具有崇高气息的永恒作品。

因此两者在取材与表现上,一个讲究和谐与崇高感,一个偏爱激起冲突与争议性,这在意识型态和美学价值上就是个对立。

理性与感性~从古至今的矛盾

19世纪初叶,真正是有一个新古典的阵营跟浪漫的运动对立的一个时代。

古典跟浪漫这两种概念其实亘古以来就已经有了,在还没有“浪漫主义”的古代,某种讲究于抒情、以个人感受为标准的价值观就叫做浪漫精神。

而古典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是一种倾向于理性的追求。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那种追求真理、追求完善社会的的概念开始,一直到一个帝国的建立,其实都是古典价值的延伸与变化。可是19世纪的浪漫世代,开始认为那种永恒的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当下感受到的情感是真切,而必需把它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画面上的呈现

1804年,大卫在《拿破仑加冕》的巨作中,画出了一个其实跟当时拿破仑的加冕仪式的状况并不完全一致的景像,但由于画面的和谐与逼真,让今日的观众会相信这应该是一个真相,因为它具备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庄严的形式。



《拿破仑皇帝为约瑟芬皇后加冕典礼》(Coronation),1805 ~ 1807年,大卫,油彩、画布,610 x 931 公分 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



《拿破仑加冕》局部

可是当我们看到杰里柯根据当时的船难事件,画出《梅杜莎之筏》这种悲惨的景象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怎么可能是真的?因而怀疑他的真实性,但是翻开当时的报纸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船难的悲剧,若不是由这个画家画出来,我们今天只能从三两行的文字上面去揣测无法证明的实情。



杰里柯根据当时的船难事件,画出《梅杜莎之筏》

所以浪漫派的艺术家他们的才能并不在于组织那种种严密的材料,去纪录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重要的事件;而是把当下感受到这个事件里的那种生命的飘摇不定,那种情绪的晦暗,心理上的阴霾这种种处境,把它变成强烈而有力量的效果。这种效果呈现在画面上,常常可以看到那种光影的强烈对照,让人感受到那种戏剧化的命运;浪漫派的画面戏剧并不平铺直叙、并不冠冕堂皇的像《拿破仑加冕典礼》那样子的庄严而稳重,因而在画面效果上,浪漫派的动荡与追求平稳的新古典派,在在显得冲突。

创意激荡的时代

新古典跟浪漫派的艺术家都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两群人,虽然有师徒上情面的关系,可是在艺术的立场上,他们是针锋相对,并且站在1830年前后那个艺术的分水岭间隔的两端,形式上互斥,实质上互补地共同构成了19世纪法国艺术的精彩开场好戏。

这两者激荡出来的审美价值,在当时虽然是水火不两立,但是今日看来,在1850年代写实主义崛起之前,这重叠在一个期间中的两个对立世代的冲击,杰出画家们升高的冲突,与碰撞出的艺术火花,让整个十九世纪成为一个伟大的时代,现在罗浮宫的画廊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大厅,就保留给新古典画派跟浪漫画派。

(作者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法国第八大学艺术造型硕士)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