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侨胞捐款设校 中市侨孝国小用校名纪念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李锡璋台中市三十日电)政府编列预算为人民设立学校乃天经地义,若是地方仕绅大力奔走设校,更属难得,如果海外侨胞也出钱相助,三者合一就会成为值得流传的美谈。台中市北屯区的侨孝国小就是三合一美谈下的产物,校名上的“侨”字,将永远纪念侨胞血浓于水的同胞爱。

国民政府从日本接收台澎地区后,台湾各地百废待举,在欠缺庞大经费下,各地方无法大量兴建学校。但各地学子莫不求学若渴,政府只能运用有限的财力,逐步兴建校舍,一时难以广设学校。

由于学校数量不足,许多学子都须徒步跋涉到距离家园较远的学校就读,辛苦且不方便。许多地方的当地仕绅,不忍学子为了求学而千辛万苦,因而出面奔走,促成就地兴设简易学校或分校,满足学子就地读书的愿望。

位于台中市北屯的旧社地区,在1955年以前,尚无任何学校设立,地方上的学子都要走路到几公里外的北屯国小上学,设立学校的需求相当殷切。地方仕绅林新发、郭盛国、林丁炎、卢坤诸等人挺身而出,大力奔走,积极向政府争取在当地设立小学,便利学子就近读书。

地方仕绅的努力获得当时台中市政府的善意回应,1955年在旧社地区的地方信仰中心南兴宫内,兴建教室二间及厕所一幢,成立北屯国小旧社分班,并开始招收学生就读,开启这一地区的设校新纪元。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增多,北屯国小旧社分班虽发展为旧社分校,但仍逐渐不敷使用,地方人士又积极争取设立完整的学校,但因政府财源有限,一时无法达成愿望。

不知是幸或不幸,1959年台湾地区发生“八七水灾”,重创许多地区。海外侨胞获悉此一惨重灾情,纷纷慷慨解囊,捐款响应国内的救灾运动。北屯国小旧社分校成为获益的对象。

当时的台湾省教育厅运用海外侨胞捐助的经费,补助台中市扩建北屯国小旧社分校成为独立的小学,旧社地区终于出现第一所完整的学校。为了纪念海外侨胞的捐款救灾义举,市政府特别把旧社这所学校命名为“侨孝国小”,永远纪念海外侨胞对国家的关怀与奉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