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李白诗歌赏析:长干行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幼儿骑竹马嬉戏的情景,在两千年前的《后汉书》郭伋传,就有记载;晋朝张华(公元232→300年)所写的《博物志》也说明了“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将竹马写在诗中,最早的作品可能就是李白(公元701→762年)的乐府〈长干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典故,就是出自这首诗中的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地名,在建康(今南京)南方五里之处,是商人聚集的村镇。长干行的“行”,是乐府诗的体裁。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的头发刚刚只能盖住额头的时候,就常常折着花枝,在门前游戏。而你骑着竹马跑过来,绕着井栏,手里把弄着青梅,咱俩同住在长干里,大家都还是天真的小娃儿,用不着避嫌与猜忌。(剧:游戏;床:井上石栏)】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我十四岁那年,嫁与你为妻,当时由于害羞,未尝展开笑脸。总是低头面向黝暗的壁角,任你再三柔声呼唤,也不好意思回转头来。】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五岁的时候,我的脸上才开始展露笑容。我俩时刻抱持着海枯石烂、此情不渝的坚贞信念,哪用得着上什么“望夫台”去四处眺望寻你呢?你总守在我身畔呀!(抱柱信,古代有个名叫尾生的人,和所爱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不来而山洪爆发,尾生守约不离去,终于抱桥柱溺死。见《庄子》盗跖篇。这里借喻为对爱情的坚贞。望夫台,古代许多地方都流传女子思念远行的丈夫,天天登山瞭望,化而为石的故事,因而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等名。)】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我十六岁那年,你离家远行,行程中得经过水势险恶的瞿塘峡口那个叫滟滪堆的大暗礁。旧历五月的夏令,水势正涨,舟船往来都必须特别小心才不会触礁。因此自你走后,我日夜忧心的挂念着。想必那儿的猿啼声,也凄厉的响彻云霄吧!】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门前,我经常伫立等候你时留下的足迹,都一一长满了青苔。青苔早已厚得无法清扫了,而如今门前又时时飘下许多枯黄的落叶,更让人觉得今年的秋风来得特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初秋八月,蝴蝶双双飞舞在西园的草丛中。触景生情,我心头难过已极,只能孤单的独坐这儿,任那青春年华不断的逝去。】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你何时要从三巴乘船回家,请预先捎个信儿来,不问路途多遥远,我要一直走到“长风沙”那儿迎接你归来。(早晚,何时。)】

清朝纪昀(纪晓岚)说:“兴象之妙不可言传,此太白独有千古处。”这类诗确实是李白所擅长,同时这首诗描绘的还是市井小民的感情变化呢。首六句写双方儿时的天真行动;“十四”两句写初嫁时的羞态;“十五”四句写婚后的亲昵美满;“十六”四句为丈夫远行而操心,并寄以叮嘱;“门前”八句,看到苔深叶落、蝴蝶双飞,不禁为自己的青春而感触,也更盼望丈夫早日归来。末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只要一接到预报回家的信,哪怕远至几百里外有急流的“长风沙”,她也会去迎接。

这是一首以商妇的爱情和离别为题材的诗,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写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怀恋,淳朴真切,还带点故事性。采用年龄序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的通过一些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臆测,联缀成温柔细腻、缠绵婉转的女性成长史。依着人物性格的描写,步步深入,配合着舒徐和谐的音律,渲染出萦回曲折,一往情深的儿女情事。

“长干行”,乐府旧题“杂曲歌辞”调名,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民歌。其源出于“清商西曲”,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的生活。而李白这首乐府诗浅显易懂,读来琅琅上口,极易背诵。仔细咀嚼,你会发现,通过羞涩情态的特写,表现了她的女性矜持和真淳的天性。婚后“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以及与夫离别后的深刻思念,都鲜明生动的表现了古代妇女真实的生活风貌,让我们理解古人“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生活重心按阴阳有别而安排的特殊方式与内涵。@*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