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新竹市.进士第.郑氏家庙.城隍庙.杨氏节孝坊.关帝庙

第十站:进士第、郑氏家庙(二级古迹、三级古迹)

进士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惊讶的。台湾第一个赴京考中进士,有“开台进士”之称的郑用锡宅第,被内政部列为国家二级古迹,但出现在我眼前的这栋宅第却是屋檐破败,墙垣旧坏,大门甚至被换成了铁门。古迹不见维护,进士第给人一种很落魄的印象。

国家级古迹怎么会被如此对待?原因何在?铁门上的信箱被贴着几张邮局招领的政府公函,显然已投递多次,却无人收领。这宅第应仍有郑氏后代居住,是否与政府有所争执而不肯退让呢?

新竹郑家,不仅出了台湾第一位进士郑用锡,郑家也是当时淡水厅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财势地位不在板桥林家之下。而板桥林本源园邸、竹堑进士第同样都是国家二级古迹,前者已恢复旧观,后者却落魄如此,际遇天壤之别,岂是因为政府偏心?应当是郑家子孙对祖宅处置的意见分歧所致。

郑用锡,出生于乾隆53年(1788年),道光3年(1823年)时,赴京考中进士。道光17年(1837年),郑用锡在竹堑城北建造了一栋三开五进的大院落,并在门额挂上“进士第”的尊荣匾额,就是我眼前这栋破旧的宅第了。门额上依旧高悬着“进士第”的匾额。

进士第未对外开放参观。从现场的观察,这栋宅第的规模应该不小,倘若能修复旧观,可望成为新竹市区的旅游胜迹之一。我试图从附近的小巷,绕至进士第的后方,看是否能找到进入宅内的小径。后方仍有墙垣阻挡,所见却更为残破。无法进入参观,只好离去。



郑氏家庙

郑氏家庙就在进士第隔壁,彼此相连,是国家三级古迹。家庙的外观完整,应是有祭祀公业在维护及管理。郑氏家庙建于清朝咸丰3年(1853年),由当时郑家八大房共同出资兴建,属于三间开两进式的单院建筑,屋脊为燕尾三川脊式,造形典雅。

家庙前的小广场,左右各有两座石制的旗杆座,是当时考中科举的人家才得以享有的殊荣。竹堑郑家,人才辈出,除了郑用锡为开台进士,整个家族还出了几位举人。郑氏家庙也未对外开放,所以只能在外观看而已。

除了进士第及郑氏家庙,郑用锡还曾于咸丰4年(1854年)建造了一座“北郭园”,文献记载此园“有堂庑十数间,前后凡三四层,水池假山,亭楼花木灿然毕备”,与当时竹堑闻人林占梅在西门外建造的“潜园”并列为当时的名园,建造时间更早于板桥林家花园。可惜,随时代变迁,这两座名园都已消逝无踪。



进士第,门前寂寥。


进士第门额。



宅第年久失修。


背对马路的进士第后墙更为残旧。



郑氏家庙。


庙前旗杆座,由进士第门前移至此处。



城隍庙,新竹最著名的寺庙。

第十一站:新竹都城隍庙(三级古迹)

离开郑氏家庙,沿着北门街返回走,来到北门街与中山路交会口的新竹城隍庙。城隍庙是新竹最著名的寺庙,也是个热门的观光景点。我记得第一次来新竹玩时,就曾来过这里吃着名的新竹米粉及贡丸。城隍庙前形成小吃市集,类似士林夜市及基隆庙口的景象,让人无法看到城隍庙的全貌。

新竹城隍庙,创建于乾隆13年(1748年)。城隍的信仰起于自然崇拜,“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濠沟,后来演变成为兼管阴阳的神祇。城隍的神祇位格也依行政区域而有省、府、县城隍之分。

新竹城隍原属于县级的城隍庙;光绪元年(1875年),成立台北府时,府治暂时设于新竹,因此新竹城隍爷升格为府级城隍。光绪13年(1887年)因祈雨灵验,光绪皇帝颁赐“金门保障”匾额。次年,全台官民聚集于此,举行护国佑民法会,而确立了新竹城隍庙崇高的地位,而晋封为“威灵公”,名为“都城隍”,成为全台位阶最高的省级城隍庙。城隍庙的后殿还祀奉城隍爷夫人及儿子,也是全台唯一有配祀夫人及子嗣的城隍庙。

城隍庙的旁边还有另一座寺庙“法莲寺”,也是古寺,但大门被庙呈的市集小吃摊遮蔽,完全看不见寺庙的外观。城隍庙内外都很热闹,里头有不少进香信众,外头则小吃店味香四溢。我仅短暂停留,然后继续走往下一站。



城隍庙,新竹最著名的寺庙。


庙口小吃。



城隍庙三川殿。


城隍庙入口的石狮子。


法莲寺后殿。



杨氏节孝坊

第十二站:杨氏节孝坊(三级古迹)

离开城隍庙,走往西大路,约5分钟就来到了西大路与石坊街的路口。石坊街有一座国家三级古迹杨氏节孝坊,街口竖立了古迹解说牌记载杨氏事迹。杨氏本名杨居娘,为竹堑人林炽的妻子,24岁丧夫,坚贞守节,以母兼师,独立抚育幼儿有成,至45岁而卒,守寡21年。嘉庆34年( 1819年)获闽浙总督签准建坊旌表,于道光4年(1824年)建坊。

杨氏节孝坊为新竹最早的一座节孝坊,也是北台湾最早建立的节孝牌坊,已有180年以上的历史。牌坊为三层四柱三间型式,最上层为双龙环拱的圣旨牌,中间石匾刻着“天旌节孝”,下层石匾写着“旌表台湾府淡水厅本城民人林炽之妻杨氏 道光甲申年O月立”。

杨氏节孝坊位于竹堑城的西门附近,是当年出入西门必经的道路,牌坊位置明显,以示尊崇。如今境随时迁,竹堑城的城墙已拆除百年,西门消失无影。今天的石坊街,只算是一条狭窄的巷道而已。牌坊被两侧的水泥楼房包夹,显得局促,坊柱的下半部被木板包覆,做为防护,以防止车辆进出时不小心会撞损古迹。

牌坊柱联被木板遮住,只看得见对联的上半句而已。对联前句写着:“苦雨凄风未悔...”,后句则为:“黄章紫诰共钦此节..”后句是死后的哀荣,前句则反映了现实的人生。

节孝坊的建立,反映了传统的礼教,已不符合现代思想潮流。身处于现代的人或许会对这种守节观念嗤之以鼻,或视杨氏为礼教束缚下的受害者。然而,话说回来,每个时代又何尝不是如此。相对于整个时代的巨流,个体极其渺小,无不受到时代的思想潮流所导引或束缚。后人之哀今人,犹如今人之哀古人。

因此,杨氏节孝坊仍不失其积极与正面的意义。即使凄风苦雨,依然无悔,坚守自己所认同的义理及节操,至死而不渝,则这一坚持的本身,即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意义。至于牌坊建立与否,社会是否旌表,这终究是他人的事。

这是我在夕阳斜照下的杨氏节孝坊前的感触。



杨氏节孝坊。



关帝庙

第十三站:关帝庙(三级古迹)

最后,我来到了南门街的关帝庙。新竹关帝庙创建于清朝乾隆41年(1776年),为淡水厅同知王又弼所倡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来到现场时,只看见整间关帝庙被高大的铁皮屋覆盖住。铁皮屋的外墙上贴着新竹文化局的工程公告,这古迹整修预定今年12月完工。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但也欣见古迹获得妥善的维护。

今天的新竹市古迹之旅,关帝庙是最后一站,总计花了4个小时,逛完新竹州市役所、竹堑城护城河、新竹州图书馆、竹堑城迎曦门、新竹专卖局、新竹驿、新竹州厅、新竹警察局、新竹消防博物馆、新竹信用组合、长和宫、水仙宫、进士第、郑氏家庙、新竹都城隍庙、法莲寺、杨氏节孝坊、关帝庙等18处古迹及景点。短短半天的新竹行,可说是满载而归。



北门街洋楼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沿途还遇见不少日据时代的洋楼建筑。没想到新竹市区内还有这么多日据时期的老房子,意外相逢,以无意而得之,所以特别觉得惊喜。这些个别的民宅,虽然颇具保存价值,但零星分散于各街,所以无法像新竹湖口老街、大溪老街、台北县三峡老街或台北市迪化街那样可以获得文化单位的关注,将老街保存旧貌,使其成为文化景观。这些房子,将来恐怕都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北门街的洋楼旧宅尤其特别多,这可能是因为北门城口的“长和宫”是昔日竹堑郊商聚集所在,所以这条出入北门的街道,可以看见各种洋楼商店。从仅存的洋楼旧宅,仍可以遥想当年繁荣情景。

古迹建筑,有公权力的保护,可永保安康,而其它的这些老房子,或许下次再来时,就已经消失,或变身成为新大楼。我想更应该将它们拍摄下来,以留给后人怀念。

旅游日期:2007.10.19 (写于2007.11.11)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