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将

时不我予 三位悲情将军(下)

之二 项羽

楚汉相争,公元前202年8月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 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互不侵犯。项羽依约,撤往东边,汉军却暗地设计击楚。同年冬,弹尽援绝的楚军被汉军和各方诸侯兵马困在垓下。

项羽原本想在垓下与韩信所统率之联军决一死战,但韩信带兵有方,他以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自己则为中军主将。再加上用“四面楚歌”作为“攻心”战术,楚军因此军纪涣散。项羽夜闻四面楚歌,知天意不可违,于帐中饮酒悲歌,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他感慨时不我予,唱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则唱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

穷途末路的项羽夜带八百壮士突围,却在中途迷了路,天亮时身边只剩下28名士兵。一世英雄项羽落得如此地步,也只好对空长叹:“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好一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啊,时势可以造英雄,但若天要绝人,人也难逃天命安排啊。

项羽来到乌江边,下马杀向敌阵,迎向人生中最后一场战役。终于,他在身负重伤时,看到了当年他在汉军当司马时的朋友吕马童,项羽说:“这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很是惭愧,转过身来不敢相认。项羽说:“我听说得到我人头者,可以赏千金,封万户侯,不如我今天就把这个好处送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

两千多年来,虽然很多人都在为项羽功败垂成而扼腕叹息,唐朝杜牧“题乌江厅”曰:“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也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但历史的安排冥冥中有定数,谁都无法改变。曾经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项羽,留下一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之后,也只好在天意的安排中被迫匆匆谢幕。

之三 韩信

韩信少年卑微,初至项羽帐下担任执戟卫士,后改投靠刘邦。因其专精兵法,胸有奇计,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功勋,终至成为楚汉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蒯通以“略不世出”来称赞韩信这位屡战屡胜军事奇才。韩信的用兵之道,至今仍一直为各路兵家所推崇。

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心眼狭小的刘邦极度不安,再加上吕后是个善妒之人,也容不下这样一个大人物,他们之所以会重用韩信,是要利用他来为汉朝打天下。韩信攻占齐地之后,项羽曾派人去游说韩信,希望韩信加入三分天下的行列,不要再归顺刘邦,但此说法被重情重义的韩信拒绝。

谋士蒯通劝他:“将军您难道没有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您现在既有了震主的威名,又立下伟大功勋,你走到哪里,哪里的王都不敢收你。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

韩信听了,说:“刘邦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还没能报答他们,又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韩信婉拒了蒯通的建议。 韩信继续留在汉军营为刘邦效力。汉高祖5年(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韩信指挥30万大军,用了一些兵法奇计,终于使得项羽阵营丧失斗志,最终打了败仗。历时5年的楚汉相争,以韩信打败项羽而告终。



在汉朝天下稳定之后,两人就想尽办法要夺回韩信的兵权,并进一步贬其职务,软禁于刘邦身边。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不放心,处心积虑要除掉韩信。

汉高祖11年(前196年),吕后和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以“谋反”的罪名将他杀害。韩信劳苦功高,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大业﹐他的威德﹑兵法﹑智慧无人能比﹐足为千秋万代典范﹐理应被世人推崇并得善终。可是,最后却只落得小人陷害的凄凉下场,中国第一大将军的结局怎不教人惋惜呢?

也只能说这些大英雄、大将军并不是没有本事,而是命运造化弄人,天意难违,时不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