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刺绣

印尼传统民族服装艺术–腊染

【大纪元10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圆美印尼泗水市综合报道)大部分印尼人熟悉的腊染服装,乃是名扬四海、人人称赞的印尼民族的文化内涵之一,具有高价值及富有传统习俗水平的一门艺术。

腊染在印尼社会的角色

自古以来,印尼的祖先因各种目的和需要创造了腊染服装。一些特定阶级能够因穿着腊染服装提升其身份地位。因此古时候穿着腊然服装不只是对于其纹路及色彩的爱好,而是偏向于提升身份地位或参加某种特定节目而穿之。

如在中爪哇地区,各朝帝王当权时,王帝所穿的腊染纹路及色彩与其文武百官有所不同。纹路与色彩亦因节目的不同而异。用于国家仪式的腊染服装和婚礼的服装也不一样。

这一切都是因为每一种腊染服装的纹路和色彩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甚至于有人相信其中还夹带着一定的巫术功能。因此在选择腊染服装时必须针对节目,千万别选错纹路。如Sekar Jagat,Wahyu Temurun,Sido Mukti,Sido Luhur等等。

每一种传统腊染服装的色彩纹路都含有独特的、与印度–爪哇有密切关系的哲学价值。一些特殊的纹路甚至被视为很神圣且仅限于特定的仪式或婚礼上穿着之。

婚礼上使用的腊染服装



Sido Luhur纹路的腊染布。(维基百科)



Sido-Mukti-Luhur纹路的腊染布。(维基百科)

通常爪哇新婚配偶穿着Sido-Mukti纹路的腊染服装或亦称为Sawitan﹝配对的意思﹞。Sido的意义是持续不断或变成的意思,而Mukti﹝裕﹞则是生活充裕且快乐的意思。此意可由象征着充满未来展望的纹路上看得出来,是对新婚人充满幸福的期望。

另一种新婚配偶的选择是Sido Asih纹路,意义是生活在慈爱之中;还有Sido Mulyo纹路,其意义是生活在荣誉之中;或是Sido Luhur纹路,意义是生活上始终行为端正高贵。有些不属于Sawitan的纹路,但是亦用于结婚礼仪,即是Ratu Ratih与Semen Rama配对,象征着一位妇人对其丈夫的守贞。

新郎新娘的家长通常是穿Truntum花纹,是教导的意思,意义是教导两位新人步入全新的人生旅程,即是成家;或可使用Sido Wirasat纹路。Wirasat的意思是劝谏。此纹路通常是与Truntum纹路搭配,象征着家长将一直对新人给予劝谏并且教导新人渡过家庭生活。

Wahyu Tumurun纹路具有动植物搭配的花样。动物的花样通常是鸟类或鸡禽类。此腊染服装的意义是谁穿了这种花纹的服装将获得上帝的恩赐。



Wahyu Tumurun纹路的腊染布。(维基百科)

在其后来的发展,腊染服装在使用规定上已渐渐的松散了。然而在某些扔然保持着传统习俗的爪哇社会中,在特定的节日中,他们仍使用特定纹路的腊染服装。

多元化的腊染服装花纹是依据当地的民众情形与文化而异。如梭罗和日惹的腊染服装花纹是依据当地的生活标准而定之。而生活标准则是由祖先前辈所订定,民众皆不敢违反该标准。

中爪哇的腊染服装具有多样化且自由自在的个性。对于腊染艺术家的变化和表达己意的新怀较为开放。腊染花纹又因各地的情况而异。

腊染的种类

手绘腊染是用手彩绘各种纹路和线条的腊染布。这种腊染艺品的生产时间约需二至三个月。

打印腊染是用打印方式将各种纹路和线条印在布匹上的腊染布。这种腊染艺品通常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生产之。

腊染纹路

三帝国腊染可由其三种演色而分辨之,其中有蓝,棕,红。此种腊染品亦被识为Bang-Biru或较简单的纹路则属于Bang-Bangan。

爪哇Hokokai腊染。是爪哇在日治时代﹝1942-1945﹞的腊染艺品,此种类是属于双纹类腊染布,是为了节省布料而制的腊染艺品,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布料非常缺乏。其另外的特征是蝴蝶和菊花斑纹,以及其互相重叠的纹路,让这种腊染品具有其独特的艺品地位。这种腊染品通常由十名工作人各自掌握不同的制作过程而制之。这种专门技术性的制作过程亦可保障靠腊染维生的人民不受革职潮的影响。第二世界大战的穷困与苦难确确实实的影响到印尼的腊染生产。

Buketan腊染是受到欧洲设计风格的影响。

Lasem腊染布是因其红色系而著名。在Lasem地区﹝东爪哇﹞本身,腊染艺术家已经相当少了。一些收藏家称Lasem腊染布是所有产品中最出色的艺术品。这种腊染品也是中国和爪哇文化合并的体现。

腊染服装的历史

早期爪哇妇女们熟于腊染并且将之作为谋生的技能。腊染是印度尼西亚﹝特别是爪哇﹞其中一部分高艺术价值传统文化,因此那些妇女们亦享受更高尚的身份地位。

但后来出现打印腊染后造成男士们亦能制作腊染服装。一些沿海地区的腊染服装具备健壮的线路如在Mega Mendung的腊染花纹。在某些地区,腊染甚至已成为男士们的事业。

腊染的花纹与色彩亦受到一些外来的影响。起初,腊染的花纹与色彩很有限,况且某些花纹仅限于一些特定的阶级使用。然而沿海腊染吸收了许多外来的影响,如一些外商等,到最后亦受到统治者的影响。



Kawung纹路的腊染布。(维基百科)

华人亦带来东方的气息影响腊染的纹路,如凤凰图案以及鲜艳的色彩如红色。来自欧洲统治者亦对腊染带来影响,如之前未曾有过的花卉纹路﹝如郁金香﹞和一些统治者所引进的文物﹝建筑物或马车﹞,包括欧洲人喜爱的颜色如蓝色。

腊染的技术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被认识了。但对于腊染本身的来由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有人认为腊染是原创于素美利亚国﹝Sumeria﹞,而后来由印度商人引进爪哇而在当地发展。

初期腊染是每一家庭中的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因此从腊染的纹路上可看出该作品是来自于哪家人的作品。一些腊染纹路显示着某人的身份地位,甚至于至今,一些传统腊染纹路仅限于日惹和梭罗王宫贵族使用而不外传。

印尼的腊染历史与Majapahit朝代以及回教在爪哇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某些记载中,腊染多数于Mataram朝代时有许多发展,接着延伸到梭罗和日惹时代。

因此印度尼西亚的腊染艺术已从早期Majapahit时代被认识了,而且还继续发展至后来的各个朝代。腊染艺术普遍扩展成为印度尼西亚人民所属的文化,尤其是爪哇民族,是于第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所有生产的腊染都是属于手绘腊染。而打印腊染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或大约1920年才开始。许多产腊染的地区都是属于回教教育圣地,而腊染产品亦变成回教徒在经济方面对抗荷兰统治者的经济的方式之一。

腊染艺术是印尼古代王朝的贵族文化,是在一面制衣的布匹上的绘画。初期腊染的生产只限于王宫内部而已,生产后的布匹是用于制作帝王及家属和其随从的服装。正因为许多帝王的随从都居住于宫外,因此他们将腊染艺术向外传并且在各地生产。

久而久之腊染艺术被附近居民所仿,接着便扩充为妇女们在家里消磨空闲的事业。后来腊染已不专属于王宫服装而已成为人民喜爱的服装。而当时所使用的白色底布是人民自产的。

腊染的染料是来自印尼本土植物为原料,其中包括Mengkudu、tinggi、soga、nila,而其中的酥打材料是源自于soda abu或者air abu,盐巴则来自于淤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