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教

延续杨逵文学精神 纪念馆推动委员会成立

【大纪元11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中报导)为推动“杨逵纪念馆”成立,“杨逵纪念馆推动委员会”15日正式成立,接着在20、21、29日,与“台中市新文化协会”、“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联合大学台湾语言与传播学系”、“教育部顾问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题教研社群计划办公室’”等共同举办三场“杨逵文学地景导览活动”,做为纪念馆推动工作的暖身活动。

杨逵1906出生于新化,定居台中50年,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首阳农园”、“一阳农园”、“东海花园”都是杨逵当年抵抗殖民者与威权体制的场所,也是从事社会运动、文化运动、文学运动的基地,当今重要的文化人士如陈千武、林亨泰、路寒袖等人都受在其鼓励下成长。

“杨逵文学地景导览活动”预计从杨逵当年文学与生活现场认识起,感受作家如何从这块土地撷取养份。活动包括当年“首阳农园”、“一阳农园”、“东海花园”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中正路、三民路、五权路、中友百货、台中一中,以及东海大学对面等地。

委员会表示,活动内容除了文学地景导览,景点介绍之外,还将在东海花园品尝杨逵的“野菜宴”,以种花的瓦盆盛放“野菜粥”,餐后并用瓦盆,就地取用东海花园的一坯红土,种一株花苗,将杨逵的文学精神带回家。

“杨逵文学地景导览活动”是委员会规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未来将有更多活动,委员会并预计2010年3月12日杨逵逝世25周年前夕,正式成立民间团体“杨逵文教协会”,期望顺利推动“杨逵纪念馆”的成立。

杨逵在日治时期一方面投身农民运动、文化运动与抗日运动,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以文学的力量,撞击殖民体制的铜墙铁壁,一生坚持理想,不向强权屈服,日治时期被日警逮捕入狱十次,战后,二二八事件被捕,初判死刑,又因行政命令更改,“非军人改由司法审判”,而获改判徒刑,1949年,旋又因一篇六百多字的〈和平宣言〉,入狱12年。

由于台中是日治时期文化运动的核心场域,杨逵自一九二○年代末期即活跃于台中地区,包括台中市区柳川与中正路交界处的“乐舞台”,是日治时期台湾社会文化运动的大型聚会场所,还有大肚、大甲、清水一带,当时是“蔗农运动”的重要舞台,都有杨逵的足迹。

1935年,杨逵定居台中,战前在当时的梅枝町一带(今原子街、中正路、五权路、太平路附近)辗转搬了几次家,包括梅枝町7番地、53番地、19番地、99番地,也曾住过今天白雪舞厅附近、后龙仔斋堂一带,还有今天中友百货、台中一中附近。他在这些地方,开辟著名的“首阳农园”、“一阳农园”。

杨逵本人与他的作品,是台中重要的文化资产,也是国际级的台湾文学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德、法等多国语言,流传世界各地,国家级学术单位中央研究院并出版《杨逵全集》全十四册,国家级“国家台湾文学馆”亦以杨逵为主题规划特展。

各界认为,杨逵大半生都居住在台中市,台中市政府应将杨逵故居“东海花园”视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空间,由公部门出面,将“东海花园”旧址营造成一个深具人文气息的“杨逵文学纪念公园”,建造成为台中市的人文地标,对于本市的文化深耕、文化涵育,乃至文化观光,都深具意义。同时,该地周边有东海大学、逢甲大学,邻近的台中县还有静宜大学、弘光大学,可以联结成一个紧密的文化教育空间,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杨逵纪念馆推动委员会”、“杨逵文教协会”成立是在寻求与公部门、艺文界、民间社会的积极合作,完成“杨逵文学纪念公园”兴建,为台中市建造一处永续的、具积极的教育性意义的人文空间。但目前该地被规划为“殡葬用地”,面临被政府征收、规划为殡葬业务用地之命运,此案一经确定执行,不仅“杨逵文学纪念公园”的推动无法持续,台中市亦将失落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