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水彩行家】暧暧内含光

画坛巨竹-邓国强老师专访

  今天,云淡风清,有如邓国强老师给人的感觉,叫人如此的舒服闲适,也如他的画作,如此细腻,有时又加点小小的拘谨。在画会的活动中,与之相处,总觉老师闲静少言,但每每以微笑鼓励着晚辈的聒噪多语,让人如沐春风、畅所欲言。

  老师毕业于复兴岗学院美术系,受梁鼎铭、林克恭两位老师影响,因此作品有英国重叠式正统水彩技法,并掺入中国画运笔,及渲染技法。老师的画作一如其人,宁静淡泊、细致雅丽又见浑厚,细腻是其笔触,雅丽是其用色,浑厚是其沉稳的心境。  

  老师亦毕业于台大中文系,受了白纸黑字的典籍陶养,自丰富了视觉艺术的内涵。虽只是寻常的青山绿水、花鸟禽兽,然受其朴厚心地的生命感应,感应了山水的鼻息、禽兽的心跳,笔下方寸,有温度、有湿度、有彩度,总能唤醒了品画者的感觉,于是,我们感觉到了阳明山风里的九节芒,绍兴城巷中的青石板,枯枝上的小红蜻蜓,荷叶上的蛙,青青草地上的绵羊,尽是精准的物性与质感,以及温柔的灵视,既朴厚又剔透!



背着画袋的邓国强老师

  邓老师强调自己信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他热爱自然、喜爱写实,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爱自然就是爱自己,这是天性,因此人要顺应自然,才能与大自然结为一体,因此其画作,极少人物与静物,大都是走出户外,以大自然为题材。提到他爱自然如爱己,更直得一提的是,他爱家人、爱同袍亦如爱己。年少在军中服役时,在一场火灾中,曾为了先救同袍,而让自己陷于火海,在病塌中躺了五年。因此,如今走起路来,他总有小小不便,即便如此,画会有写生之行,上山下海,他可从不落人后,而叫人感动的是,庆林师母总是如影随形,陪伴在侧。女儿恬吟亦以看爸爸写生为享受。邓老师提及庆林师母对他的作品之赞赏,让他“真的”以为,他是庆林师母的偶像。这种智慧的鼓励,给了他十足的自尊与满足。她“真的”是老师活力的泉源、绘画的动力,如此鹣鲽情深,叫人称羡。言谈之中,亦感怀哥哥邓国清教授(水彩名家),嫂嫂郑筑华女士(油画家)之提携与鼓励,觉得他们总让他的生命充满温馨与启示。



《巨竹》, 56×76cm 2007

  谈到此,要为大家介绍一幅邓老师的作品“巨竹”,此作取材于林试所莲华池研究中心,我国自古以来,就将竹喻为君子,竹径光华象征美德,中空代表谦虚,严冬之中仍然挺拔,代表高尚的志节,您说,画中的巨竹不就是邓老师的最佳写照吗?

  接着,老师谈到了他最喜欢的作品“玉山雄风”,并感怀于水彩名家谢明锠老师的介绍:



《玉山雄风》 76×118cm,2004

  并非画雄伟的山,画就雄伟,并非描绘母亲哺育幼子的亲情,画就感人。

“玉山”这个代表台湾精神的题材不知被人画过多少遍了,但,同样的题材交给不同人描绘,其结果硬是不同。

想要体验一幅画,让自己真正动心,不自觉的叫出一声“好”或“不好”必须“看懂”一幅画,而这“看懂”,除了评断作者用笔用色的技术之外,也要感受他处理“美妙结构”的用心。天生的“直觉”与“敏感度”固然有效,但理性的看一幅画能使我们对美的了解更加深刻。

是画家邓国强的作品,这幅画的成功完全得力于它无懈可击的结构。有没有看见作为视觉焦点的山头孤绝的挺立在那儿? 它的质感特别丰富,对比特别强烈,但又不致太过突兀。这是主宾问题。

有没有看见山脊在画面上形成的“之”字形结构呢?它引导我们的眼睛由前方的“虚”到后方的“实”,最后落在主峰身上。 这是视觉引导的问题。

有没有看见画面左侧由上而下, 以及右侧由远而近各有三道云呢?它们是否大小、深浅、冷热、厚薄都不相同?这是层次与变化的问题。

有没有看见全画由许多大小不等的三角色块所组成呢?这包括主峰,主峰前面的雪坡,右侧的陷落地带以及最前方积雪的山壁等等,这是统一与呼应的问题。

除此之外,每一处嶙峋的山总有云飘过,每一个复杂的面总夹带着些许朦胧,这就是虚实的问题了。

“美”是有原因的,抓住这些原则“美”自然就来,邓国强的画明白教会了我们这一点……的确,玉山主峰,高耸雄伟,突出云霄,群山臣服,如众星之拱北辰,它是台湾的精神象征,也是老师最想要画的好题材。

  提到画画的题材,接着,谈谈老师画画取材的原则。



《杜鹃报春》38×56cm ,2002

  一、“直接反应”,如作品“杜鹃报春”画中是阳明山国家公园后门进门处,正当花季,前景是一大丛盛开的杜鹃花,中景是左边古色古香的圆形拱门,远景是正在喷出朦胧水柱,此景层次分明,气韵生动,主题明显,在色彩、构图、虚实、气氛上,自然形成一幅美景,不需作任何改变,只要将眼前所见原封不动的直接搬入画里。一般旅游写生,皆如此类。



《萧瑟》 56×76cm, 2005

  二、“因景物感动”即触景生情,景物往往影响感情,画家也想以彩笔诱发品画者的移情作用,无论是愉悦、悲伤或苦涩…例如作品“萧瑟”,画的是阳明山前山公园的林荫大道的秋雨景色,大道两旁的树木,枝叶稀疏,枯黄凋落,路上没有行人,两辆小车孤独的停靠在远处路旁,店家拉下生銹的铁门。此情此景让人感觉冷清、萧瑟、凄凉、满目苍然,所以老师运用布局、色彩尽可能的来强调秋的萧瑟,来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竹林小径》 56×76cm, 2006

  三、“制造感动”,就是在现有的景物中,加入感人的因素,让景产生情。如作品“竹林小径”画中的“老牛”与村姑就是用来制造情境的。此画远景是一大片茂密的竹林,在微风中摇曳,小径自竹林中蜿蜒而出,近景是右侧突出画面的芭蕉树,为了增加它的内涵、为了引起联想,老师添加了老牛与村姑,强调老牛无缰,不受拘束的自由自在;村姑负薪但步覆轻盈,来暗示居住在竹林背后乐天安命与世无争的农家。更希望观赏者能联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与我何有哉”的纯朴详和世界。

  写实主义画家柯洛(corol)最擅于“制造感动”他以写实手法画枫舟白露的森林美景,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加入画中的人物,他的代表名画“孟特风汀的回忆”“晨曦之泳”、“林妖的舞蹈”等, 均因添加了人物而使画产生了生命。



《秋原颂》 56×76cm, 2005

  四、“移情作用”即是将生命与感情,移注到景物中进入人景合一的境界。如作品“秋原颂”,画中是清境农场的秋末时节,牧草一片金黄,远山云雾缥缈,朦胧一片,夕阳正在下沉,余辉娇柔无力,温和的轻抚着正在草原上进食的羊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无比的详和温馨,当我们处身在这种环境里,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气氛所感染,陶醉在这种恬静温馨的美景里。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接着老师提到画面直接的描述范围是有限的,所见是狭小的, 只有画外的世界是广大的。联想是无穷的,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所说的“玉山雄风”,当老师在画它时,即将自己融入画中,画山时,老师就是突出云霄的主峰,高高在上,“不与培塿为类”。画到云雾时,老师就是画中的云雾,轻盈缥缈,悠游萦绕在群山天地之间。玉山气势磅礡,雄伟壮丽,“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除了将玉山主峰搬上画面供人欣赏外,广大的画外世界,无穷的联想,才是老师真正想表达的。

  最后,老师的结论是,好画要有深度,要能启发人的联想,让人回味无穷。您说,不是吗?@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