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生活

胡适人格特质与倡导自由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1917年,胡适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首倡“新文化运动”而一夜成名,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学的领袖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他早年得志,人生相当的顺达;他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首倡者,是“五四”运动的旗手,宣导独立的精神,成为影响颇钜的思想家。

胡适的传统婚姻

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出于偶然。小时候,胡适随母亲到姑婆家看民间的社戏,江母见小胡适眉清目秀,聪敏伶俐,就有意招他为女婿。媒人说动了胡母,合一下八字,正相合,胡江二人的婚姻就这样定下来,那年胡适才13岁。订婚后,胡适到上海读书,留学美国。十四年(1917年)后,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回乡结婚。胡适幼年丧父,是母亲一手将他抚育成人,孝顺慈母,不让母亲伤心的观念深深烙印在胡适心中,使他不敢违抗母命。

婚后,胡适为使冬秀照顾母亲,自个儿回了北京。隔年,江冬秀离开乡村,来到胡适身边。自此以后,天涯海角,江冬秀总是伴随着他。

江冬秀虽为名门闺秀,但由于江家不重视女学,大字不识几个。婚后才努力识字,也能写些简单的文句。一次,胡适病了,江冬秀写信问候他。胡适为此曾写了一首诗: “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常一起逛琉璃厂,出入于各大古董店;一起去前门大栅栏买东西、看戏。空闲时,相约到便宜坊去打牙祭。每适佳节,江冬秀都要按照家乡的风俗来过节日。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她都要做徽州菜,找些朋友欢叙一次,吃些家乡菜,享受期间的欢乐气氛。爱热闹的江冬秀一过年总要拉着胡适去逛北京的庙会,尤其是厂甸庙会。庙会还有很多玩具,还有许多江冬秀喜爱的小吃摊,大糖葫芦、杏仁茶、茶汤、豆汁、棉花糖以及各种传统小吃。

胡适与江冬秀在知识层次上的差别颇大。一个是名闻天下的新学术领袖,一个却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太太。然而,江冬秀并不像一般的乡村女子那样羞怯、胆小,她颇能果断,而且具有一种泼辣的办事能力。江冬秀送胡适刻着“戒酒”二字大金指环,胡曾在婚宴上露给大家看,明言不敢造次,有闻名一时的“怕老婆”称号。胡适为人谦和,最不愿的事就是与人吵架。在家庭矛盾中,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策略。身为学术领袖的胡适,有着众多才貌远胜江冬秀而又爱慕自己的知识女性。之所以能够维持几十年的生活中,大概是因为受儒家的影响深远的缘故。

为人宽厚、热情、真诚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徐志摩那样多情,郭沫若那样势利。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有一次幽默杂志《论语》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的为人可见一斑。

胡适不是那种把自己的才能深藏起来的人,他有什么就拿出来什么。他是什么人,全都摆在那儿。从前上海的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发怒易,发牢骚更易,但平和待人,谦和做事,则是十分之难。

生性善良与正直

另外两个人们用来评价胡适的词,就是“善良”和“正直”,这里就必须讲到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了。溥仪读了胡适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非常欣赏。15岁的他十分想见见这个新派领袖长得什么样,所以他装上电话后,一时好玩,就给胡适拨了一个电话,让胡适进宫面见宣统。

不久,胡适就来到宫里拜会溥仪,这时的溥仪一身平民的打扮,桌上放着《晨报》、《英文快报》等报纸和杂志。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溥仪最后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现在还要浪费国家的钱,心里很不安。我本想独立生活,但老人都反对,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了依靠!”

胡适答应以后多找一些书给溥仪后就离去了,但是这20分钟的会见却激起了胡适对溥仪的同情。不久,这件事情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轰然而至,最激烈者,恐怕就是鲁迅了,但是胡适却一点不把这些批评放在心上。不久,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皇宫,几乎所有的人都拍手称快,只有胡适极力为溥仪鸣不平,谴责冯玉祥驱逐孤儿寡母是“东方的野蛮”。现在看来,在那个军阀当道的时代敢于这样做,恐怕不仅仅需要“善良”,更需要的是“勇气”。

为学运辩护

对于学生罢课的举动,胡适并未明确表示支持,但他对于学生示威请愿则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学生应以课业为重,国难当头更应该在学业努力,不断充实自我,以期能为国所用。至于用抗议的喊声来监督或纠正政府的措施,这是舆论、民意的表现,是有力量的。青年学生应该认清他们的方法,也就是“凡自由的发表意见,虚心的研究问题,独立的评判是非,严格的遵守规则,勤苦的锻炼身体,牺牲的维护公众利益,这都是有教育价值与训练功用的。”

民国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学生的请愿游行、罢课为例。由于军警弹压制止示威,许多学生被打伤刺伤,情势相当严重。二十二日晚,他写文严厉谴责政府当局的处理方式。他说:“关于北平两次学生游行的事,我们不能不认当局的处置是错误的。”对于强性用武力镇压学生,他敢于站出来为学生辩护。他严肃表示,军警赶打已冲散的学生,用武器刺打徒手的学生,甚至用刀背打女学生,用刀刺伤女学生,这都是绝对不可饶恕的野蛮行为。并指出这些行动是“穿武装的人们的大耻辱”。

对学运的态度,胡适一直是深切的同情、关怀与支持,作法上则是主张沉着、理智和冷静。他认为学运是救急办法,但不可长期存在。对于政府暴力镇压学运,则是严厉的批评。



爱好自由精神

留洋期间,对国外民主自由的了解,深深影响了胡适。回国之后,他极力主张民主政治、言论自由、和平渐进的改革,以及容忍反对党。民主自由思想一直是他关心的主题,“我之自由,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是他的一句名言,而自由则必须建立在“不可侵犯他人同等之自由”的基础上。

综观胡适所认为的自由,归纳有四个方面:一、宗教信仰的自由,也就是良心的自由。“宗教是一件个人的事,谁也不能干涉谁的宗教,容忍的态度最好。”二、思想自由。在文学上发展出来就是言论的自由,表现于美术品、工业就是创作的自由。三、政治的自由。中国历代争取信仰、思想自由的的文人政治家,从春秋战国墨子、杨朱以降,桓谭、王充、范缜、傅奕、韩愈、李贽、颜元、李塨,都未来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未能走上建设民主政治的路途。四、容忍反对党,保障少数人的自由权力。

他认为个人为社会的组成分子,想要改造社会,就必须先改造个人。主张信仰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还大力提倡自由的独立人格,这些都无法见容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胡适思想自然受到无情批判。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他仍未改初衷,自愿成为《自由中国》自由主义文人集团的后台支柱、精神导师。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