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台湾英雄:林忠胜热中兴学关怀乡土

【大纪元8月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苏龙麒台北 2日电)“教育改变我的一生,不然我现在可能在捕鱼”。曾赤脚赴试考上初中的宜兰县私立慧灯中学董事长林忠胜,毅然走出学术象牙塔,东奔西走凑钱办学,希望对台湾这块土地有所贡献。

出身台湾宜兰乡间的林忠胜,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长期追随中研院近史所史学家沈云龙从事口述历史的工作,当时的他作梦都不会梦想到,有一天要攒钱办学。

已逾耳顺之年的林忠胜回忆起小学时期,依旧清晰、不假思索的说出改变他一生的两位长者,分别是他就读宜兰县壮围乡公馆国小时的校长林阿圳,以及他的老师蔡奕灿。

林忠胜说,小学时家境贫困,家中又有 8个兄弟姐妹,两个哥哥小学毕业就出海捕鱼,在林阿圳担任校长前,公馆国小还没有人考上当时的宜兰初中。在林校长的坚持下,从热闹的罗东市区找来蔡奕灿,希望能打破过往纪录,至少能让一人考取宜中,帮助家境贫困的小朋友继续念初中。

当年的公馆国小一届只有18人,在蔡奕灿的教导下,创下了 10人报考、7人考上宜中的纪录。回想数十年前考初中时,林忠胜还是打着赤脚去考试,能够考上,真的是改变了他的一生,不然也只能追随两位哥哥的脚步出海捕鱼。

林忠胜表示,林阿圳与蔡奕灿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壮围乡公馆地区对教育的看法,自林阿圳担任公馆国小校长后,地方读书风气渐起,在林忠胜之后的5个弟弟妹妹,也都获得较好的教育机会。

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林忠胜先回到母校宜兰中学教学 4年,因为热中历史研究,毅然辞去人人称羡的教职“铁饭碗”,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担任助理编辑,追随史学家沈云龙从事口述历史。

浸淫在历史研究里可以满足个人兴趣,但宜兰学子因城乡差距所造成的教育落差,始终令林忠胜耿耿于怀。民国61年,林忠胜有感于“考试重于一切”的教育体系下,宜兰学子恐永无翻身之日,于是协同好友回到故乡成立补习班,希望帮助贫穷却有资质的在地学子。

但补习班嘉惠学子的范围终究有限,“贫困的环境要能够改变只有靠教育”,就是这个信念,林忠胜找来19名同为贫困子弟出身、且与他有相同抱负的人共同出资,他自己则拿出毕生积蓄,毅然在民国 84年9月成立了私立慧灯中学。

“台湾教育制度下,根本出不了具有乡土与人文素养的学生,我办学,就是为了填补这块缺憾”,面对教改影响及未来少子化对教育界的冲击,林忠胜表示,只要有心,私校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走出学术象牙塔兴学的林忠胜,自认具有浪漫的救世情怀,他认为,当前社会氛围因景气寒冬而低迷,攸关国家百年大计的教育就更不能偏废,在林忠胜心中,经济、政治都比不上教育,他要以自己的理念,在社会转型之际,雕塑出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模式。980802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