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

青松絮语:有与无的境界

晚上两个学生补考,我去监考。偌大的多媒体教室,我一个人在里面,晃来晃去觉得很快意。打开电脑,登录baidu,没有人线上,于是开始看新闻。

离考试二十分钟,两个女孩儿都到了。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就把卷子给了她们。人少,也不觉得多正式,题量比较大,就多给她们些时间了。发完卷子,我继续看新闻。偶尔瞥一眼她们,突然发现她俩端端正正坐着,没有写字。原来她们在等我宣布开始。幸好抬头看了看,刚好到考试时间,告诉她们“you may start”,她们才开始动笔。

不知道是因为那两个女孩比较乖,还是因为人少,秩序才这么好。正式考试时,教室里人多,我看到后排的学生就在提前做题、翻资料,总之比较乱。人少了,大家反倒很自觉。这大概也就是为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吧;也是为什么夫妻俩过得和谐,多个第三者就麻烦不断……

人是不能太多的,当然有修养者除外,因为真正修心的人不用任何人管,自己就会做得很好。佛家讲空,道家讲无,原来是有道理的,那是至高的境界。因为高,所以很多人不解;而不解并不代表不高,相反,不解正代表了境界之高。

以前爱看写爱情的散文或哲理小文,现在慢慢地没了兴趣,很少看。下午从书架上拿下刘墉的《爱,就注定漂泊》。看了几眼就放回去。不是浮躁,而是懂了。以前想看别人怎么写,因为自己不懂,看着他们的言论就觉得高。现在偶尔翻翻《知音》、《读者》、《青年文摘》,仿佛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里面的哲学与感情,自己已经看透。

不知道这是否是“无”的境界。其实懂与不懂,与年龄无关,越睿智的人,想法反倒越简单。很多老人变得和小孩一样天真,“老小孩”其实是聪明。多少人苦苦追求爱情幸福而得不到;多少人不追求也不苛求,反而什么都得到了。后者不是更轻松、更高吗?当然,不懂的人是永远做不到后者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就说粽子,很多人喜欢吃,而一个以包粽子卖粽子为生的人,可能已经完全明白粽子是怎么回事,对粽子就不那么感兴趣。粽子于他们并不神秘,他们深知粽子的好与坏,比如消化不好的人是不适合吃粽子的。一句话概括,一个懂粽子的人,是不会痴迷于粽子的;一个懂爱情的人,也不会痴迷于爱情。

不痴迷,进入“无”的境界,再看世事时自会别有洞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