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賽德克織女張鳳英 致力傳承原民織布工藝

人氣: 14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7年0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雲清台灣南投報導)深具原住民藝術特色與族群識別功能的賽德克傳統織布工藝,其中puniri(經挑)技法,為傳統賽德克族織藝最交錯複雜之高階織作技術,因工序繁複,隨著族內老人逐漸凋零,織布技法面臨失傳危機。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於2012公告「賽德克傳統織布工藝與Puniri(經挑)技法」為當地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並將賽德克國寶織女張玉英的女兒張貴珠、外孫女張鳳英登錄為「賽德克傳統織布技藝保存者」。並於2013年起,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辦理「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經挑技法」傳習計畫,將賽德克織布技藝各項基本技法由淺入深逐步傳習。第五期教學成果展於8月26日至9月6日在南投縣文化局登場。

從外婆小幫手 到技藝保存者

張鳳英的外婆張玉英生於春陽部落,「霧社事件」後被迫遷居中原部落,是一位國寶級的賽德克傳統織布工藝與經挑技法高手。張鳳英就學前到部落與外婆同住,因為從小乖巧,成為外婆的小幫手,記憶中「阿嬤一直在織布,在耳濡目染下開始很喜愛織布,熱愛織布技術。」她說:「但是一直沒有很精通這項技術,也沒有認真去學習。」

到了就學年齡離開外婆,張鳳英回到埔里上小學,因與外婆感情深厚,求學期間直至出社會工作,經常回部落探望外婆,婚後雖忙於照顧家庭,仍然惦記著外婆。她說每次回到部落,外婆就是在織布,默默地保存著這項珍貴的賽德克傳統經挑技藝。

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張鳳英發現「外婆變成一個非常忙碌的賽德克織布高手」,有許多機關團體甚至日本人,邀請外婆去教學,「因為這種賽德克的織布方式只有外婆會織」。因外婆只會說賽德克語,從小只能以母語和外婆交談的張鳳英經常陪著外婆四處教學,幫忙做簡單的翻譯。

過程中因為外婆的作品很多,需要張鳳英幫忙,才開始認真學習,她說外婆很嚴格,常跟她說:「一定要認真學,以後才有機會再傳承下去。」因此張鳳英成了外婆的入室弟子,很認真地學做每個步驟,從而習得賽德克織布技藝。

2003年後,張鳳英因孩子都到外地求學,有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所以上山去和外婆同住,並在先生全力的支持下,嘗試紀錄外婆的織布技藝,先生鼓勵她去山上把外婆的技藝都學起來:「該錄音錄影記筆記就記吧,趁外婆還在可以好好的學啊,不然哪天不在了,就失傳了,那多可惜啊!」

張鳳英說當時做這些事只單純想紀錄外婆,沒有其他想法。直到2012年南投縣政府找到她,將她登錄為「賽德克傳統織布技藝保存者」,回憶外婆一生孜孜不倦織布的身影,讓她頓感原民文化保存與傳承刻不容緩,於是積極參與文資局補助辦理的「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經挑技法」傳習計畫,希望將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

經挑技法工序繁複 慢工出細活

賽德克族人深信靈魂不滅,人死後將通過彩虹橋前往祖靈相聚之所與祖先團聚,但靈魂在世時未遵守規範或男子不會打獵,女子不擅織布者將無法通過彩虹橋。因此,織布是傳統賽德克女性必備的技能,不會織布就無法取得紋面與婚嫁資格。張鳳英說:「從小,長輩就跟我們說,女人一定要會織布,如果不會織布以後就嫁不出去。」而善織的女人必須勤勞且才德兼備,死後才能通過彩虹橋與祖靈團聚。

張鳳英說,賽得克族傳統織布技藝有平織、斜紋織、菱形織、浮織、緯挑、經挑等6種技法。而Puniri經挑技法裡的圖紋都有特殊的意涵,如菱形紋象徵「祖靈的眼睛」,長條形紋象徵「彩虹橋」,斜井字交叉象徵「我們都是一家人」,點狀的聚集(米粒)象徵「農作物豐收」。

賽得克族人家家都保留一塊地種植苧麻,經過割麻→剝麻取纖→洗麻→曬麻→捻紗→捲紗→紡紗→煮紗→曬紗→染紗→洗紗→曬紗→捲線→整經等十多道工序後才開始織作。張鳳英說整經的時候心要非常的平靜,不能胡思亂想,否則容易出錯,「以前阿嬤在教我整經的時候都不准我跟外人有接觸,要關在房間裡面,外婆也不會吵我,讓我完全專心。」

Puniri經挑技法在織作時,需精準牢記圖案結構,耐心、專注地使用挑花工具、次序,過程中不得出錯,才能織出成功的作品。經挑只能使用「水平式背帶腰織機」,簡稱「地機」,織作時必須全程坐在地板上,十分辛苦,讓許多想學習的人卻步。

由於工序繁複,每每工作很長時間才能織出幾公分的長度。然而這個慢工出細活的工藝,卻讓原本因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健康出現狀況的張鳳英發覺織布讓她自然地放慢生活步調,她說:「織布的節奏很慢,不知不覺時間就過了很久。」從而能夠放鬆心情,凡事「慢一點,不要緊張,做什麼事情都不要那麼急。」

肩負傳承技藝神聖使命 完成外婆遺願

「其實傳統織布、創作非常辛苦。」張鳳英說:「可是在辛苦之中,我就會想到阿嬤,那我好像是在為阿嬤完成她的遺願。」自2008年外婆過世後,張鳳英經常想起外婆織布和四處教學的身影,體會外婆希望將賽德克織布技藝傳承下來的用心,這也是激發她將傳承織布技藝視為「神聖使命」的動力。

「每次我在上課的時候,很累的時候我就會想到阿嬤,我就想說,阿嬤在天上一定在保佑我,給我力量,讓我繼續做下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神聖的使命。」張鳳英希望能把賽德克族的文化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因此除了接受文資局補助辦理「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經挑技法」傳習計畫,為了紀念外婆,於2013年在外婆出生地仁愛鄉春陽部落成立「英英工作坊」,推動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

近期,「文資局希望我繼續擴大領域,在我們族人的部落裡面更發揚光大。」因此張鳳英提供春陽部落老家的地,籌建「春陽部落賽德克族織布工藝園區」,計畫在部落裡傳襲祖先流傳下來的織布工藝,希望能讓部落的年輕人留下來。她說:「希望這麼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能夠永續留傳、不要流失!」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