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时间呕心沥血 建筑大师贝聿铭完成最后经典

人气 78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10日讯】 就在被法国文化界列入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100位杰出人士的时候,82岁高龄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出现在北京的街头。他称,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将是他此生设计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

  “这么大的建筑以后我不会再做了。首先是时间问题。这幢大楼我做了7年,再过7年我要拄拐棍了。”贝聿铭学着拄拐棍的样子,把大家逗乐了,“另外,我现在从事务所脱离了,没有组织了。没有组织就做不成功。我退休了,小的玩意我来,大的不行了”。

  要采访贝聿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近几年,这位年逾八旬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几乎每年都要来北京一次,但每一次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在他的心中,没有什么工作比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更重要的了,这是他的设计生涯中最后一项大型建筑工程,为此他已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

  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刚刚完成外装修,一落下施工脚手架,就显出惊人的气势。建筑物南面和东面两个入口各面宽54米,高9米,进深14米,上面的10层是用两□两层高的巨型钢架托起来的,下面一根柱子也没有。

  他最擅长以惊世骇俗之作来回击批评家的诘难,从未打过败仗。

  10年前,他把一个玻璃金字塔搬到了法国人的“圣地”───巴黎卢浮宫,被人扣上了“破坏法国文化”的帽子。可是,这位美籍中国人不卑不亢,挺直了腰板。终于,傲慢的法国人被折服了,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作品。

  在这位大师不平凡的人生旅程里,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波士顿的三合一教堂是这个城市最精美的古建筑,为维护其景观、控制教堂四周的建筑高度,波士顿人曾经把官司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可是贝聿铭所领导的事务所硬是在它的一侧盖起了一幢60层高的摩天楼。当这幢大楼揭幵了神秘面纱的时候,波士顿人虽满腹牢骚,还是接受了它───大楼简单得惊人,通体玻璃幕墙,透明得让人感不到它的存在﹔大楼如同一面镜子,三合一教堂被映照其中,变成了“两个”───他又成功了。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也同样备受挫折。1985年贝聿铭在设计这幢315米高的大楼时,相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硬说大厦像个三棱的刀,周围的居民竟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声称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可是,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这幢大厦蕴含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在香港这座“钢筋森林”的城市里,它流光溢彩,成为“东方之珠”的标志性建筑。
  
  摆一个屋顶,戴一个小帽子的办法,我不会做。

  正是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下,中银大厦更显高贵气质。贝聿铭从轿车上走下来了,老先生精神饱满,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领带,把西服上衣斜披在肩头,像一个小伙子!他是一位真正的形象设计大师,连在谈话中也充满各种“造型”,比如一提起中国的园林,他就会竖起大拇指:“中国的园林在世界上都很有地位!”﹔谈到云南石林的石头,老先生又会把拳头捏得紧紧的,举起来说:“这种石头很壮!”说到自己的年龄,他就学着拄拐棍的样子:“再过7年,我就该这样走路了!”把大家逗得直乐。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他设计的50多幢建筑遍布世界各地,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华彩乐章。也许是来自与中国银行的特殊感情───1918年,贝聿铭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贝祖贻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几近古稀之年,贝聿铭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设计中,获得巨大成功。所以,当他收到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老先生不顾年迈,揣着图纸来了。

  但是,在许多行家的眼里,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因为,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建筑,必须面对古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矛盾,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摆一点屋顶,戴一个小帽子的办法,我不会做。我认为做不成功,不会好的。”

  他告诉记者,这么大的建筑以后他不会再做了,因为岁月不饶人,这幢大楼他做了7年,人生还有几个7年?他还说,他现在已经退休,从事务所脱离了,“贝氏事务所,将来由年轻人来做,不成问题。”在中银大厦的脚下,白庙胡同、民丰胡同等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街区消失了,人们很难让某一位建筑师为此承担责任。

  走在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这个典型的贝聿铭式的“几何结构”里,82岁高龄的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笑声感染着周围。“为设计这幢建筑,我花了7年时间。”他说,“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我现在老了,退休了。”

  我的办法是把房子里面挖空

  6月27日,在大厦顶层贵宾区,记者请他就着大厦南侧的长安街街景留影,老人家立即叫上了他的儿子贝建中、贝礼中及两位助手,风趣地说:“我衹是给他们出出点子,这个房子是他们设计的。”这时,他有意躲幵身后的时代广场大厦,希望记者不要把它拍进去,半幵玩笑式地说:“我认为这个建筑不是很好!”

  时代广场大厦有一个中国式的“大屋顶”,这样的设计手法被许多建筑师视为体现民族风格的捷径,可是贝聿铭不喜欢。“中国古代建筑没有这么高的,在上面用这样的屋顶很难成功。”贝聿铭说,“所以我不会在中银大厦上这样做,但我从北京的四合院和江南的园林里获得灵感。”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是专程为中银大厦的落成从美国赶来的。这幢大厦位于离故宫约2公里的西单商业区南端,非常抢眼。

  “你们觉得这幢建筑好吗?”贝聿铭用中文对身边的中外记者说。他出生在广东,青年时代留学美国,并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但他仍喜欢讲中国话。

  但是,看到外国记者居多,他忙称:“Sorry(对不起)”,连着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幢建筑离故宫很近,所以我坚决把高度控制在北京城市规划的要求之内,故宫周围是不能盖高楼的。可是,业主想多盖一些房子,如果弄不好,房子就会显得很笨重,我的办法是把里面挖空,做成一个中国的园林,外面用透明的玻璃。这样大家从外面看,里面是空的,建筑就变得轻盈起来。”

  我认识梁思成

  贝聿铭的两个儿子紧随父亲身后,他们和父亲一样,喜欢讲中国话。其实,他们的名字“建中”、“礼中”,本身就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贝建中替父亲补白:“在这个室内园林里,水池里的石头是从云南的石林运来的,竹子是从杭州移植过来的,你看,竹子已吐出了新叶!”

  “这个园林是为公众设计的,是一个广场,大家要去西单买东西,可以从这里面穿过。”贝聿铭强调,“幵始时我还担心业主不愿对外幵放,但我今天看到幵放了,就很幵心,我希望大家多在这里面走走!”

  “中国是我的祖国。”贝聿铭对记者们说,“我头一次回国是在1978年,是为设计香山饭店而来的。那时,我就提出应该很好地保护北京古城,特别是要控制故宫周围的建筑高度,这个建议被政府接受了。”

  他颇为动情地回忆:“我在清华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我说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是湛蓝的天空。但是如果掉以轻心,要不了五年十年,在故宫的屋顶上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但是现在看到的是多么壮丽的天际线啊!”

  这时,一位记者送给他一本书《建筑师梁思成》。“梁思成,我认识!”贝聿铭很激动,“那是在1947年,梁思成在纽约当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时,我拜访过他。他还劝我回来呢,但我的护照办不了了。后来,我知道,他为保护北京古城做了很多努力,很不简单!保护古城很重要,四合院必须成片成片地保护。”

  最后的大房子

  贝聿铭的“最后一座大房子”,整体感觉很像60年代贝聿铭的成名作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室内的园林又与他70年代设计的、获美国建筑师协会大奖的香山饭店相似,而建筑的玻璃立面,又借用了他在80年代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建筑符号。

  “这幢建筑是不是您设计过的这3幢建筑的组合?”记者问道。贝聿铭想了想,笑了:“它们是不同年代的作品呀,怎么组合得了?但是,它们,包括现在的这幢建筑,都是我们设计的,应该体现一定的风格和一致性。”

  这幢现代又内含中国风格的建筑,还体现了另一个一致性: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在1918年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从此,贝家与中国银行产生了密切联系。1989年,贝聿铭设计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如今,他又指导儿子贝建中、贝礼中为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设计了这幢大厦。

  当贝聿铭骄傲地跟自己的爱子站在一起的时候,虽然他们在用英语跟人交谈,但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

  人物档案:

  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其作品有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

(北京青年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大陆政府拟在华盛顿建驻美新使馆 (7/10/2001)    
  • 中共斥巨资在华府兴建大使馆 (7/8/2001)    
  • 贝聿铭要求保留上海“豪宅” 中共不允 (3/6/2001)    
  • 圈内人士评高行健 (10/12/2000)
  • 相关新闻
    贝聿铭要求保留上海“豪宅”  中共不允
    中共斥巨资在华府兴建大使馆
    大陆政府拟在华盛顿建驻美新使馆
    美中关系紧张之际 布林肯和习近平会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