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投入偏乡医疗 陈维熊乐在志工

人气: 13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31日报导】志工台湾系列报导 (中央社记者陈家瑜台北31日电) “服务并不是一个需要被歌颂的美德,而是本来就存在你我心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天性。”8年多来,医师陈维熊投入偏乡志工服务,认为自己只是“在做该做的事”。

2004年,因缘际会下,阳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维熊与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前往中国大陆贵州、陕西试办农村医疗保险,亲眼见到当地物资匮乏,在他心里留下极大震撼;隔年,他带领几名学生回到陕西铁厂村,走过泥泞的道路,替当地居民看诊,也开启8年海外服务之旅。

印度、尼泊尔、中国大陆、菲律宾和非洲都有陈维熊和其他医师、学生足迹,他们在海外偏乡为数以千计民众提供义诊和卫教服务。

尽管在陈维熊眼中,他与海外服务团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例如替当地居民看牙齿、皮肤、眼睛,教小朋友如何刷牙、洗手、维持环境整洁,帮助居民建立自营式保健室,并训练当地老师、年纪较长的学生担任“小帮手”,处理常见的破皮、烫伤等问题;但他说,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对医疗环境落后的居民来说却非常重要,因此他们愿意“日复一日来做”。

讲话不疾不徐、语带感性的的陈维熊,回忆学生时期,曾参与原住民部落服务工作;他说,当时的经验带给他的影响,远比课堂上学到的还多,也因此,当阳明海外服务展开后,他开始思索,“为什么不能把这么重要、对一个人生命可能有深远影响的活动,融入正式课程?”

在他的努力下,自2007年开始,阳明大学医学系六年级生可选择到海外或台湾偏远地区实习1个月,并修得4学分,去年共99名学生报名,对陈维熊来说,他多年梦想终于实现。

但海外服务经验,也让陈维熊深刻体会到,自己和学生才是收获最多的人。

他举例,曾有名学生在印度北部拉达克,给了一名4岁孤儿一包饼干,没想到小孩只拿了一片饼干,就把剩下的分享给周围的人,让学生感动不已。

还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南印度,问了随行当翻译的两名小喇嘛“谁的功课比较好?”没想到小喇嘛竟不解地看着学生,反问“为什么要比较?”因为对他们来说,两个人一样认真,为什么要分谁比谁好?

陈维熊说,海外服务工作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这些经历都是最宝贵的学习机会;他举例,2010年拉达克遇上世纪大洪水,阳明是唯一在地海外服务团,他和学生在荒野用降落伞当帐棚,临时搭起一个救护站,贴上学生红色T恤剪成的十字标志,没想到当地的法国、英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医护人员全都过来帮忙,把一袋袋向观光客募集来的药品交到他们手上,“结果要离开时的药物,比去的时候还多。”让陈维熊和学生当下体会爱心无国界的真谛。

对于海外服务,陈维熊有许多省思,他常告诫学生,不要抱着拯救世界的心态参加服务团。“抱着一个从上往下看、我是施予者、你是被施予者的心态,这是不正确的。”他告诉学生,应该要抱着谦卑的心去学习,才能成长。

因为这个体悟,他要求学生必须在出发前,花6个月时间,不只准备海外用的课程讲义,也安静自己的心,省思自己为什么要走上这条路?为什么要当医生?

而陈维熊身后支持他最大的力量是太太、长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卢瑞芬;陈维熊回忆,九二一大地震发生,他立即打电话给太太,说他要去灾区,太太只问,“要去多久?”当他回答不知道时,太太只说,“好,你去;家里我会照顾。”

问及从事服务工作最大的困难,同时要教书、看诊、推动服务工作,时间永远不够用的陈维熊感慨地说,就是要牺牲陪太太和3个儿子的时间;不过他笑说,16岁的大儿子已跟他说,有机会想跟爸爸去海外看看。

走过许多国家,54岁的陈维熊表示,自己时常在想,能为台湾做些什么?

2010年起,他走进偏远的东部地区,投入深耕教育,在过去一年逐渐开花结果;今年,阳明大学已与罗东圣母医院、护专和一位善心企业人士签约,每年遴选40名东部国中毕业生至圣母护专就读,培养偏乡学生一技之长。

提到10年将有400名学生受惠,陈维熊难掩兴奋之情,说教育才能长远改变一切。

学生5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全免,唯一要求是成绩必须达到最低标准,日后工作时,每月需回馈薪水的5%,帮助更多偏乡学生就学。

永远停不下来的陈维熊说,下一步,他还希望能与技职学校合作,让对餐饮或其他专业有兴趣的学生,也能靠自己的努力,独当一面,“这才是真正帮助他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