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龙湿地装置艺术 谁来晚餐很惊艳

人气: 6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2年05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丁弘毅台湾云林报导)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湿地广达100公顷面积,因地层下陷及两次台风侵袭影响,造成严重积水农田无法再耕作。林务局与观树教育基金会邀请国外艺术家进驻此地,为唤起成龙居民与社会大众关注湿地与人的环境议题。在2012成龙湿地国际环境艺术节计划“谁来晚餐?”中,六位艺术家在现场做艺术装置,以25天时间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是喜好自然生态及关心地层下陷朋友欣赏体验的好机会。

在进入成龙湿地的入口处,可以看到由南非艺术家Janet Ranson的创作品“生命的循环”,材料利用回收竹子及其他自然素材。此作品是由许多插在竹竿上的小雕塑组合而成,一个接一个排列成环状的作品,象征着无止尽的能量、事件和生命。这一系列雕塑中,包含了微小的生物、鱼和其他海洋生物,还有一个人形怪物。这个无止尽的环状装置亟欲传达我们都是环境里的一份子,健康的生态系才能永续我们的生活。


南非艺术家Janet Ranson的创作品:生命的循环。(摄影:丁弘毅/大纪元)

位于成龙湿地前面台17线路边快速道路墙上,有个大型贝壳壁画,是由瑞士与日本艺术家Markuz Wernli & Madoka Yashitomi共同创作的作品,名称为“食物链”,利用回收的文蛤壳拼贴而成。本作品邀请购买文蛤的人归还食用过的文蛤壳,一起来帮忙创作这幅诠释海鲜从海洋到餐桌,空壳再循环回归土地的壁画。

一进入村内就被这作品给吸引,原本老旧的乡村房子屋顶,已逐渐被五颜六色肆无忌惮给吞没了,乍看之下很是抢眼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一探究竟。这是由法国Isabelle Garbani所创作,名称为“入侵种生物”,是利用回收的塑胶购物袋、旧渔网做材料。本创作在于表达当各式各样的植物和动物被引进新的环境时,他们经常会成为入侵种生物,占领了原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这表达用意是告诉我们要关注环境,不要过度使用塑胶袋,不然将影响我们的生活,还有带来大自然的破坏,终将为地球带来浩劫。


法国Isabelle Garbani的创作品:入侵种生物。(摄影:丁弘毅/大纪元)

在口湖乡成龙村的一间老房子内,由台湾艺术家邱禹凤创作的作品“迪纳浩斯”,则是利用数位及灯箱设备、砂、蚵壳粉、碎米、资源回收物、花布、动画片段当材料。这件作品意在唤起人们思考所吃的食物如何而来,及其中生产及消费的过程。冻结在时光里的餐桌上,呈现了一户人家餐桌上的海鲜大餐,发亮的动画片段烘托出理想中饭厅的样貌。


台湾艺术家邱禹凤(右)的创作品:迪纳浩斯。(摄影:丁弘毅/大纪元)

在老房子中还有台湾艺术家许雁婷的声音艺术作品,名称为“声色可餐”。此作品是一件装置在老房子里的声音创作,在这间老房子里可以听见来自成龙村相关的海鲜及生产的声音。有田野录音包刮海鲜水产品在收成、准备及料理的声音,还包刮生产过程中机械及人们工作的声音。这作品企图以独特的声音创作形式,唤起人们对水产品及环境议题的重视。


台湾艺术家许雁婷的声音艺术作品:声色可餐。(摄影:丁弘毅/大纪元)

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湿地曾经是农田,因受台风淹水后来成为长期泡在水里的湿地。作者印度人Prashant Jogdand在湿地的这件作品名为“食器”,是利用竹子、回收竹材、麻绳做成的。这作品是一个倾斜的大碗搭配上其他以竹材做成的食器,从这片土地上产出的食物,一直在变化,从刚开始的稻米,到现在的海鲜,环境条件仍在持续改变中。如果我们不开始关心环境,也许再也无法生产出食物。


印度Prashant Jogdand在湿地的这件作品名为“食器”。(摄影:丁弘毅/大纪元)

此次计划策展人艾婕音很期待艺术家所带来的创作及能量,可以丰富村民们的生活,并帮助大家未来在生产美味的水产品时,可以同时思考友善环境的可能。

(责任编辑:王愉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