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级古迹大坌坑遗址 坟堆中架构台湾历史观

人气: 11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旭昇台北县三十日电)台北县一级古迹大坌坑遗址,应该是全台湾参观人数最少的古迹。尤其,目前遗址上布满坟墓,除清明节扫墓,平常更是人烟稀少。多数人不清楚八里乡有一级古迹,也不知道在哪?不过,在国际考古界,距今七千年至四千七百年的大坌坑遗址却是赫赫有名。

大坌坑遗址位于台北县八里乡观音山半山腰,山上多为果树、坟墓、水田。依国际通行的办法,以最接近遗址的现代村落为该遗址命名,且以最先发现的遗址名称,为该文化命名。

遗址范围约十六点八公顷,都属于私有土地,土地使用分区为观音山风景特定区计划“保安林保护区兼古迹保存区”。

早年农民在大坌坑采竹笋时,挖掘到许多骨骸和陶器、石器,因此盖小庙集中祭祀供奉,一九五八年学者盛清沂也因此发现这处遗址。以“万善堂”为中心点,东西宽约五百公尺、南北纵深约三百五十公尺都有遗物分布。是台湾目前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最早期的一层文化,该文化并广泛分布于台湾全岛各地。

和这个文化相类似的史前文化,也出现在中国大陆闽江口以南到雷州半岛附近之间的东南沿海。该文化与中国北方的“仰韶文化”同期。

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台北县文献委员会曾经在遗址做过发掘。一九六四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由张光直教授主持发掘,出土大量的遗物,正式确定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代号为“T. P. K”。

中央研究院刘益昌教授表示,从出土的陶器与石器判断,遗址主人的制陶及磨制石器的技术十分发达,尤其,陶钵、陶罐的腹,都有粗绳纹,所以又称为“绳纹陶文化”。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表示,依照考古调查,台湾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居住。直到三、四百年前,才开始有文字记录岛民生活的情形。大坌坑文化遗留,是了解这段期间人类生计、技术、聚落形态、经济贸易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研究资料和证据。

按年代早晚、时空分布、文化内容,大坌坑遗址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铁器时代等五个文化层,是相当罕见的特例。

大坌坑文化除了是最早可以辨认出来的南岛语族祖先(台湾原住民祖先)型文化,同时也是台湾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依据考古研究发现,当时以狩猎和渔捞为生,也采集野生植物种子和植物纤维,可能已经有种植根茎类作物的初级农业。

八里左岸已经成为台北县发展观光的重点地区,因为十三行遗址开挖所兴建的十三行博物馆,也成为当地新地标。不过,与十三行相去不远的大坌坑遗址,因为属于私人土地,命运大不同。

一九九二年台北县政府建议内政部征收大坌坑遗址,迄今无法办理。县府委托就近代管的十三行博物馆代理馆长高丽真表示,每个月都派人巡查。目前,遗址并未遭到破坏。

这个遗址有什么重要?依台北县志考据推测,此遗址与山、河之地缘关系显示,八里坌一带,可能为史前时期之通商港口,也可能为史前时期之南北陆路通商要津。

更重要的是,大坌坑遗址可能是台湾六十万原住民族的祖先型文化;为台湾北部平埔族凯达格兰族祖先的遗留。同时,证明了在七千年前的亚洲,有几个不同的史前文明各自发展、交流,推翻了以往由中原大陆观点架构的历史视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