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情: “綠色背包族”酷起來了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16日訊】 現如今有這樣的新潮一族,他們是年輕的白領,他們是特別的旅行家,他們更是富有理想的環保主義者。他們自稱為“綠色概念背包族”。
  
  你一定看見過他們的。在天涯在海角,我們會發現他們的身影。當他們冒出來的時候,通常是像蝸牛似的背著個大包,大包里裝著帳篷、睡袋,當然還有指南針、大大小小的地圖等等。
  
  他們通常是都市年輕的白領,工作時拼命,玩起來瘋狂。平時西裝革履,到野外則全副武裝,一副探險家模樣。
  
  這樣的時尚是怎樣“酷”起來的?全是网絡幫的忙。先是這些白領湊熱鬧在网上大侃自己的旅游体驗,然后嘟嘟嚷嚷抱怨城市污染太嚴重,最后要當起環保主義宣傳員。他們一點點地從网后面走出,大家聚在一起,計划著遠行,浪漫的遠行,探險式的遠行。在网絡世界里上海就有不少這樣的群体,有號稱“飄泊者”的,有封為“校園旅行家”的,還有一些名字怪怪的如“黑木崖”, 野外生存俱樂部,則有簡單任務俱樂部。

  通常意義上的旅游,是跟著旅行社,乘大巴住賓館吃飯店跟定導游,在安逸与舒适中走馬觀花,一切都在甲方乙方的預料与掌握之中。“背包族”年輕人卻反其道而行。他們背上行囊,系緊登山鞋帶儿,怀揣地圖和指南針,帶著對大自然偉力的敬仰,走出遍布鋼筋水泥的城市,投身于峽谷山巔河畔密林。
  
  在香港這個經濟、文化發展走在前列的大城市,背包族的隊伍每個星期都在擴大。他們從网上,報刊上,地圖上,從一切可能的資訊上,搜尋著可供探尋的山山水水。雙休日在城市周邊,長假則奔向千里之外。
  
  自己組合,自己設計路線,費用AA制,二十几人不嫌多,七八個人不嫌少,無牽無挂,閑云野鶴,是背包族們所熱衷的一類野外活動方式。參加這种完全自助式活動的人數很多,其中不乏野外運動的高手。從衛星定位器、全套進口野炊用具,到能辨認十几种野菜、野外創傷救治能力等,無論是裝備還是經驗,都挺有一套架勢。更多的人則是受過几次俱樂部野外生存的“洗禮”后,自認可以“獨立作戰者”。

“校園旅行家”的活躍分子沈曉輝和於圣亮感受多多,他們說,親近自然,尋求純真,鍛煉体魄,結交同好,是其最引人之處。在野外你可以充分張揚個性的自由,拋去一切煩惱。雖然長時間負重跋涉,會令人体力透支气喘吁吁,但同時也更能令你充分体味到人与自然合一的那份愉悅。而這又是絕非在体育場館打几場球、做几套健美操所能得到的。

相關新聞
「敏感日子」23條「大派用場」 港府兩週拘至少10人
兩窮國居港投資移民申請前列 曝中國人潤走途徑
黃大仙昨晚停電4小時 港政府要求中電出資聘獨立顧問檢討(更新)
港府下週發表氫能發展策略 年內推氫能垃圾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