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一种意見

人氣 13
標籤:

1

公元 177年,馬可‧奧勒留,羅馬帝國的皇帝,坐上了奔赴北方的戰車。如果 121年 4月 26日是他准确的生日的話,這一年他剛好五十六歲。但那時候人們通常只能活四十歲。

多年來他的帝國一直動蕩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說兵荒馬亂,加上軍隊的內訌,他的年輪几乎是在戰車下轉動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憊。盡管所到之處,人們都在高呼“皇帝万歲!”皇帝本人卻深知來日不多,一种壯士一去不复還的預感徘徊在他心頭。不過他早已作好隨時放棄生命的充份准備。作為万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是沒有朋友的,但馬可‧奧勒留擁有許多知心的朋友。直到三天前他們還在一起談論宇宙、神靈与人生的深奧哲理。羅馬城外,風把旗幟吹得獵獵作響,他深情地与朋友一一握手,就像生离死別一樣。他的情緒可能感染了朋友,他們請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這就是今天我們可以在書架上看到的《沉思錄──一個羅馬皇帝的哲學思考》。多虧他的朋友,不然我們也許就讀不到這冊智慧的書──它本來是寫給自己看的。雖然那場戰役最終取得了胜利,奧勒留卻在胜利的喜訊中撤离人世。

2

馬可‧奧勒留從小就表現出探索万物本源的興趣,十一歲時,他便有意身著古代希腊与羅馬哲學家們常穿的簡陋的長袍,模仿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少年的心智,得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教化。在《沉思錄》的第一篇,他列舉了一長串對他的人格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他們是他的祖父、父親、母親、家庭教師和一些哲學家。令人感興趣的是,奧勒留所列舉的自己得到的教益大多是否定性的。如,他的母親教給他不要在心中產生報复的念頭;他的家庭教師使他“學會了不在運動場上加入某一方──無論是藍隊還是綠隊;也不要為格斗比賽的任何一方叫好──無論他們是執方盾還是圓盾”;拉斯提庫斯告誡他“不要因為虛榮而撰寫冥思玄想的文字,或慷慨陳詞地談論道德,不要故作熱情洋溢”;阿波羅尼烏斯教導他“不要讓心依賴于偶然机遇”等等。

奧勒留對哲學的愛好不能被視為是達官貴人的附庸風雅,它出自他的天性。在奧勒留活動的年代,羅馬帝國風行斯多葛派哲學。整個斯多葛派起源于古希腊哲學家芝諾的一次旅行。在前往雅典的中途,芝諾的船沉入了深深的愛琴海,哲學家喪失了所有的財物,但他惊奇地發現,自己的精神品質完好無損。于是便有了斯多葛派──這种圣人的哲學。

斯多葛派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神,一個心靈,它分配給每一個人以靈魂。“人是一點靈魂載負著一具尸体”。人應當擯棄肉体的享受,一切可稱為快樂的東西,去完善自己的靈魂。奧勒留向往這种高尚的生活。羅素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哲學史》中寫到:“他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個宁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實現這种愿望的机會始終沒有來臨。”他渴望成為一個圣人 ,一個像蘇格拉底那樣的哲學家 ,但是命運讓他踏上了一條看起來是相反的道路。作為皇帝安東尼庇護的養子,當他還是一個十九歲青年的時候,就被推舉為羅馬的執政官,此后又兩次連任,還娶了皇帝的女儿為妻。他在世俗的事務中愈陷愈深,不可自拔,直到 161年,養父駕崩之后,他被推上了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座位。看來,他是一個听從命運安排和感召的人。“讓命運成為你唯一的意向吧,因為此外再沒有更合理的事情。”這句話不像是對別人說的。

一個渴望歸隱的圣人卻坐上輝煌的寶座,一個哲學家成了一個皇帝,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經過數百年的征服与擴張,特別是到了愷撒和屋大維統治的時代,羅馬帝國的版圖變得十分遼闊。它的疆界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北抵英吉利海峽、萊茵河、黑海、高加索一線,南至北部非洲,東到阿拉伯沙漠。在交通信息如此不便的時代,要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隨著版圖的擴大,愈來愈多地把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納入了一個國度,其結果是增加不安定的因素,使國家受到愈來愈多的挑戰 ,皇帝也越來越不好當。因此,在一次得不償失的胜利之后,屋大維囑咐后人,不要一意擴張了。奧勒留執政時期,帝國已經轉入守勢,但是國家內部仍然不能平靜。它必須隨時接受來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往往是与天災一起降臨的。

奧勒留在位的二十年時間,就是在應付這些事件中度過的。但在戎馬倥傯之際,奧勒留依然繼續他對宇宙人生究竟的思索。《沉思錄》的許多篇章,是在刀光劍影的征途上寫下的。

3

与所有真正的斯多葛哲人一樣,奧勒留的關怀遠遠超出羅馬的版圖。他的志向不在于成為一個万万人之上的羅馬皇帝,而是要成為一個宇宙公民,因為“廣袤無垠的歐亞大陸,在宇宙不過是一角落;海洋之大,不過猶如一小水滴;馬其頓的埃索斯山,与全宇宙相比,不過塵埃一粒;而此時此刻,在無盡的時間序列中,也只是無窮中的一點。所有一切存在物,都是渺小的,變化著的,無任何穩定性可言的東西。”宇宙的本性操縱物質界時好像玩弄蜡塊,命運刈割生命有如收麥子。“仔細地審視所有的事物,你會看到它們一直在凋萎和變易。也可以說,一直在腐敗和离散,換一個說法,事物的一再形成一如它們之前的一再瓦解。”

整個世界是一道生滅不息的潮流。“既然如此,又有誰能賦予那絕不能靜止下來的遷流中的事物以什么价值呢?”因為,沒有誰能站到這一潮流之外去。在這遼闊無際、遷流不息的宇宙流中,人什么也抓不住,包括万里江山和金碧輝煌的宮殿,也包括人自己的肉身。“名醫希波克拉底治愈了好多疾病,但他自己終究也病倒而死去。占星家查爾丁之流預言別人的大限之期,最終自己卻沒有躲過死亡之日。亞力山大、龐培、愷撒一生征戰,毀滅了多少城市,在戰場上砍殺了成千上万的馬匹士卒,可他們自己終歸仍然追隨死人而去。赫拉克利特曾大談宇宙之火,卻因水腫病而死亡。”《沉思錄》的作者要求人們“經常思想一下往昔的古人吧。他們一心一意地為自己的怨恨和家族的世仇作報复,并且無所不用其极;他們有的聲名顯赫一世,有的則罹難蒙災、創巨痛深。然后你問自己一句:似諸人等,而今安在?他們消失得無影無蹤,如一縷煙逝去。”“不用多長的時間,你將釋怀于整個世界;更短的一點時間內,世界也就忘記了你。”那些執著的企圖,只能使人陷入被動与煩惱,并且最終也要失算。“那些戲,甚至不值得耗費蜡燭去演出呢!”

在揭示世界的流變和生命的無常之后,奧勒留追問,“究竟是什么使你執意盤桓于此呢?”

4

生活在世俗中的人們,通常會抱怨是外部事物的誘惑与違逆導致他們內心的痛苦不安。

奧勒留告訴人們,這是不确切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是逃避人生使命的托詞。“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煩惱不安,那么請你注意,使你心情煩亂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將它打發掉的。”他堅持了兩條格言:事物不能拂亂靈魂;人生不過一种意見 (這話听起來有些“唯識無境”的味道 )。如果生活使你痛苦 ,那就反省并且去除自己的意見和觀念吧,是它們令你痛苦的,而不是生活使你無法承受。“不要忘了,一切事物說到底都是一种意見。只要你樂意 ,都屬于你的思想所支配。因此,去掉你的見解,就好像你繞過某個危險的海岬,你不會損失什么 ,但你卻獲得了安全的航線,平靜的海面 ,還有風平浪靜的海灣。”

由于有了這种直指人心的痛快淋漓,奧勒留便無須去尋找隱逸的叢林了,或者說他在自己心中找到了寺廟。“人們習慣于凡欲隱退便尋找那人跡罕見的地方,或鄉間,或海濱,或山中。而這也是你一心向往的。可歸根結底,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為你自身當中便有這樣的力量,隨時可以隱退的,只要你希望如此。一個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囂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靜去處。如果你心中宁靜,那你就已獲得了內在的和平;這种和平安宁在于听從自心的吩咐。”這种在自己心靈發現叢林的結果是,奧勒留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己的責任与義務。他認為厭棄、回避与執著追逐同樣是煩惱的誘因,外在的企求与內向的蜷縮同樣使心靈變形,憤怒和狂喜都會使靈魂扭曲,失去自性的圓滿。因此,他既不追逐人生,也不逃避人生,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他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盡到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當你清晨不愿早起時,可以簡短地對自己說這么一番話:我要起床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責任,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間而應該負有的責任嗎?”他生活態度既積极又消极:盡人事而听天命。

奧勒留的終极關怀是心靈的關怀。他指出,“一個毫不猶豫便會躋身于赴死者的高尚隊伍的人,便是一個類似祭司和神之伺奉者的人,一個能夠正确利用心中神性的人。在這种神性力量的幫助下,此人便獲得了庇護。他不受歡樂的誘惑,不怕痛苦的侵襲,不受傷害又超然于惡人們的邪惡意志之上。因此他在進行一場高貴的戰斗,抵御心中的所有情欲。他的內心深處浸透了公義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接受一切逆順之境,面對自己的命運。若非公眾的必然利益和普遍的福利,他對任何言談、思想或行動都不屑一顧。不,他只專門于自己的事業,仔細地思想命運分配給自己的大自然的那一份,盡其所能地追求第一和至善。他由衷地相信自己得天獨厚,相信任何人的命運都是得其所宜的,因為适宜便是命定的東西。”對于那些以高貴的靈魂去伺候肉体的人,奧勒留指出,“你只是以一個有价值的東西去服務于那并無价值的存在。因為前者是靈魂、智慧和神性,而后者卻是污垢和腐敗。”

心靈若依附于財富、地位、權力等外物,并以其為尊嚴和榮耀,就會多了虛妄不實的成份,變得猖狂而又脆弱。把它們納入心靈,与把眾多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是一樣的。為了保持靈魂的高貴和純洁,他勸戒人“把你的感覺局限于它們應有的范圍,讓你的心保持應有的距离,不用与它們混在一起。”使你的心像清泉一樣長流不息,時刻保持自由、澄明、節制和善良,不至于成為一潭死水。這就是奧勒留“世出世間”、解脫煩惱的秘訣。沒有任何外境能顛倒一個回到心靈的人,“可以說,生死、榮辱、苦樂、貧富──所有這一切都是善者和惡者會共同遭遇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并沒有內在的高尚性或卑鄙性,因而,如果說它們是非善非惡的,也就沒有任何不妥了。”

同樣道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罪惡能傷害另一個人。“我确定地相信,沒有人可以真正地傷害我,因為沒有人可以迫使我錯誤地行動;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也不怀有對什么人的仇恨,我也不會對自己的本性和家人生出憤怒。”那些企圖傷害別人的人,他們的忌妒、仇恨、憤怒和歹毒首先傷害了自己的心靈,使之失去了安祥、澄明和美好。他們這樣做其實是十分愚昧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他的不良行徑出于無知,他的過錯屬于不得已。你与他這兩方都會很快歸于墳墓。你特別應該想到的是:你其實并沒有從他受到傷害,因為你的心決沒有覺得因此受害了。”人既然不可以被別人的行為所傷害,那么,傷害人的只能是人自己本身。而人的不幸的根源正在于此。“如果一個發生的事件不能拂亂你的天性,那還為什么要稱它為不幸呢?再說,一件并不与造化的用意相悖的東西,怎么會挫折一個人的天性呢?”

5

人要歸依于自己的心靈,心靈又歸依于什么?或者說,心靈是一個什么東西?有一個叫作心靈的實体嗎?這是一個令人茫然的問題。按照奧勒留的哲學,回歸心靈的道路与回歸宇宙之神的道路是同一條。由于奧勒留的宇宙之神是非人格的,因此,他的心靈所要歸依的便只能是自然了。宇宙万物自發自然地協同合作,形成一個統一的整体,服從于同一目的。不論是事物還是人,“不管你將自己擺在什么地位上,你都是宇宙目的的參与者”,目的都蘊藏于你的內部。奧勒留寫道:“當心的活動符合自然時,它便處在良好的狀態下,它從容地接納事物。無論逆順,心都能應付裕如。誠然,這樣的心并不是完全冷漠的,無傾向性的,它有自己的選擇性和趨向性。但如果遭遇什么,它便會全力以赴,就像火將落入自身的東西轉為燃燒一樣。”在自然之中,沒有所謂的不幸,也沒有所謂的意外。所謂不幸和意外都不過是人的一种意見罷了。他像一個詩人那樣贊嘆:“啊,大自然,凡對你來說是适宜的,于我也是如此。”奧勒留把死亡當成一件善事,因為它是自然的事業、宇宙活力的体現、神的頌歌中的一個樂章。

古希腊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万物的尺度。這句話可以說是人道主義的第一個宣言。它确立了人作為世界的价值主体和源泉的創世地位,把本來沒有价值差异和价值取向的自然世界加以分別,而這种做法除了因為我們自己是人外,沒有任何根据。奧勒留可以說是“一個精神視野遍及物質全体与時間的人” (柏拉圖語 ),他已不再堅持人對万物的尺度。他的自然之道已超出人道主義 (或曰人類中心主義 )的范圍,他的回歸自我實際上也是放棄自我。他放棄了人的立場。不僅如此,奧勒留還認為,人對自然世界的分別之心和非份之想正是痛苦和不幸的根源。

仔細考察奧勒留的价值觀是相當有趣的。《沉思錄》通篇充滿著對物質形態變幻不實,人生短暫無常的感嘆,強調了存在的無意義、無价值。

但是從宇宙統一体和自然之神的角度,他又指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義。“所有這一切存在都是渺小的、變化著的、不穩定的東西。不要忘記,這所有一切,均來自宇宙的靈魂,或直接或間接地受因果法則的支配。因此,咆哮的獅子的凶惡,蝮蛇的毒汁,或任何自然界中有害的東西,如荊棘、污泥之類,都是高貴和美麗的某种東西的產物。因而不要以為它們是毫無疑義的,是不值得你崇敬的某种存在。要了解所有這一切所由來自的那個源泉。”而且,奧勒留還体會到“事物之間存在著自然的交感同情”。正是這种万物等价同源的觀念使奧勒留不至于滑入虛無主義的深淵。他要去掉的是頑固不化的個人立場。這种立場的實在性是一种障礙,它使人愚昧,也使人痛苦。奧勒留要消除個人立場和佛家要消除人的私我是一致的。只有你的視野開闊并且保持立場的變通,世間的一切事件就會暢快地從你的心中流過。除了這個,你還需要什么呢!

6

或者有人把奧勒留歸結為一個虛無主義者,但是這种歸結使皇帝對政治等世俗事物的恭敬和勉力,以及對社會公義的堅持變得荒謬和不可理解。因為一個貨真价實的虛無主義者的唯一出路,就是找一個僻靜的去處了結自己的生命,不麻煩別人。一個半拉子的、冒牌的虛無主義者通常的選擇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莫讓杯樽空對月。奧勒留二者都不是。他也不同于那些在境遇不通、時運不濟的時候否定一切,看透一切,一旦利益在前就斤兩不讓、尺寸必爭的偽虛無主義者。

許多虛無主義者,起源于對人注定要死去的無奈,認為死亡是對人存在的徹底滅絕,因此它堵住了通往永恒和神圣的出路,使生命顯得無根無据,毫無希望。其實生与死、壽与夭不見得是人存在的究竟,長生不死并不能保証一個人活得幸福、愉悅。如果一個人過得痛苦難熬又欲死不成,那才是最可怕的。

某些存在主義者把死亡作為否決人生的借口。加繆將全部哲學的問題歸結為人要不要自殺?因為無根無据、毫無意義地賴著活是無恥的,也是不可理解的。但這恰恰是他反思人生所得出的結論。他認為人只有在對荒謬、無意義的反抗中才能獲得意義。西西弗就是這樣的英雄,他把一塊注定要滾下山去的石頭推向山頂。加繆的邏輯似乎勉強。的确,按照有理數的原則,如果一個數是負值,那么它的反數就是正值的。但是,如果這個數是零,它的反數是正值的嗎?零乘以什么都是零,正与負都沒有意義。如果人生的意義是惡的,那么對它的反抗就是善;如果人生的意義是虛無,順從与反抗都是虛無。加繆似乎是個与命運鬧情緒的人。薩特更是要与世界鬧別扭。加繆的車后來撞到了樹上,他的死看不出是他殺還是自殺。

一般的价值淘金者通常是把世界敲碎成一片散沙,然后從中檢測各粒沙子之間的差別,以此來确定它們的輕重貴賤,然后淘汰那些輕賤的沙粒,從而獲得貴重的金子。對于他們來說,价值是一种差別。奧勒留是一個特殊的淘金者,他從寬廣的時空視野來考察宇宙之沙,發現這些沙子盡管眼前五光十色,千差万別,但是這些差別更多是來自我們的褊狹的立場和意見,依特殊立場而成立的意見必定隨著立場的轉變而轉變。

在生滅變化的火之河流中一切差別最終都被抹平。因此,肆意擴張這种差別使之升級來獲得榮耀是可笑的,人把心靈交付到這种差別之中去受作弄是不值得的。

換一個角度講,万有等价等值的思想卻不意味著虛無主義,因為万物等价只意味著它們之間的相對值相等,但不能由此得出它們的絕對值等于零的結論。等价既可以等于零,也可以等于万,等于億。只有在万物的价值相等,并且等同于零時,才產生絕對虛無主義。奧勒留可以說是一個相對虛無主義者,因為他否決了事物之間、境遇之間的价值差异;但奧勒留不是一個絕對虛無主義者,他并不否決任何事物存在對于自身和對于宇宙統一体的意義,只是否決此事物對于它事物在价值上的高低貴賤。依照奧勒留的哲學,說一切事物都是沒有意義的時,必須補充一句:一切事物都是有意義的、神圣的。這兩句話不僅沒有矛盾,而且同時成立,少了一句就成荒謬。

由于奧勒留所事的神并非超越個人存在的人格上帝,而是內在于人的靈魂,人完善的心靈就是它的法身。因此,人跪在自己的面前就是跪在神的面前,供奉自己和鄰人便是供奉諸神。人的事業便是神的事業。奧勒留不必放下手中的活計、卸下肩上的擔子去投效神圣的領域。只需把份內的事情辦妥,給命運帶到身邊來的人以愛護,并且保持心靈的澄明与自得,也就可以了。在一個等价同源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地加以夸張,不論是是還是非,不論是善還是惡,不論是美還是丑。最為珍貴的是在無常之中的平常之心。

然而,完全消除世間事物的价值差异是否可能,又是否必要?對于洶涌而來的無窮無盡的世俗事務不加分別地應對,似乎不是辦法。作為一個帝國的皇帝,奧勒留一定會面臨許多難以兩全其美的選擇。比如,要指揮軍隊去平定某一個地方勢力的叛亂,這個過程免不了要殺害一些無辜。按照奧勒留的哲學,這些生命具有与他相等的价值,而且都擁有高貴的心靈,都蘊藏著宇宙之神。但是,我想,他只能對他們的尸体表示惋惜。

心靈可以完善,世間的事務卻難以盡善盡美。佛陀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充滿著遺憾。在世俗生活中,在有限的條件范圍內,保持适度的价值分別和選擇看來是必要的權宜,這种分別的知識在現代自然和社會科學中已經非常發達。不過必須時刻警惕,不要把相對的价值絕對化,不要把權宜的東西當成終究。不要被分別分別了你的心靈──這是絕對不可侵犯的領域。

7

每一個站到宇宙自然的立場上去的人,都會以平等的態度來觀照這個世界,保持价值中立,不再堅持等級的觀念,自以為出類拔萃。奧勒留的等价同源觀与庄子的齊物論存在著惊人的相似。他們都具有一种超越价值或者說無价值的開放態度。庄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秋水》 )价值的觀念其實是在人与世界之間、人与人之間、事物与事物之間分國界、挖鴻溝,它并沒有對自然之物產生約束,反而對人本身形成了桎梏,使人陷于個我利害得失的計較和趨避,使心靈失去雍容和舒放的風度,不能全然地投入自然的怀抱。實際上,价值觀念既是立場狹隘的產物,也是心靈迷惑的結果。与庄子遙隔万里的奧勒留也揭示了許多价值觀念的虛偽可笑。他指出,大理石只是硬化的土,金銀也不過是某种沉積物,精美的織物只是織在一起的毛發,紫袍的顏色只是某种小魚血染成的,它們其實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們的靈魂卻去追逐這种差別,并企圖擴大它。

奧勒留不僅認為万物等值,而且認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境遇中自性也沒有實質上的增減。“一塊石頭拋上或擲下,對石頭的自身言,并無什么區別。上升時于它無益,下落時于它無損。”他的平常心來自平等智,等价同源的价值觀使他具有了十分豁達和超脫的人生態度。“如果你樂意,你現在可以活,如果你真的將死時,你也決意去死一樣。但假設人們不讓你活,那就坦然放棄生命,但絕不要以為這是什么不幸。如果房子冒煙了,我就离開它,總得有個了結,為什么我們一定得執著于物質形態呢?不過,只要還沒有這樣的事逼我,我就呆著,行止像個自由人,愿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過,除了我的頭腦和公眾的利益要我去干的,我又根本無意干任何別的事情。”

与庄子的齊物論不同的是,庄子在指出万物等价,沒有任何東西享有优越性的特權的時候,雖然也肯定事物之間“道通為一”,但他似乎止于“立于本原而知通于神”,給人的感覺事物之間是相對平行、漠不關怀的,相互交關反而有礙于道。老子以為“天地以万物為芻狗”,庄子也多次強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相忘而化其道;奧勒留在強調万物等价的同時,還指出它們有一個共同本源,“万有均來自此一噴泉”。他相信宇宙間的事物都有共同的利益,人与人之間更是如此。“我們之所以生下來,便是為了相互支持幫助,有如手足,有如上下眼瞼,有如上下牙齒。”“凡是不符合蜂群全体利益的,也就不會符合單獨的每一只蜂的利益。”

“只要你是同宇宙的利益一致 ,那么你便不會遭遇意外的事情。”本來無得亦無失,人大可不必在變化之中高唱詠嘆調。奧勒留欣賞這樣的話:“請給予我你樂意的,請拿走你所樂意的”。他還要求人要“衷心地熱愛那些命運將他們帶到你身邊的人。”而且不要挂念自己的善行,耿耿于自己的美德,要像蜜蜂采蜜時那樣不發出嗡嗡的叫聲。至于自私的行為,在奧勒留看來,并不能達到自利,因為這意味著把一朵花從樹上摘去,把一只手從身体上砍下來。在他的筆下,自私是這樣一种行為,即“將自己從自然整体上砍下來,而他生來便是世界整体的一部份。……复歸于整体的特權是神對人的獎勵。”

8

在等級觀念之下,也會有愛的給予,但這种愛是有分別的,而且是和恨相反相成的,隱蔽著仇怨的危机,它要求等值的愛作回報。這种愛轉化為深仇大恨的事情已經司空見慣。奧勒留的等价同源觀所支持的愛卻是無分別的、一廂情愿的、沒有暗藏妒忌和怒火的、全然的愛,不要求愛的回報,即使愛的對方以怨報德,也不會收回,也不會轉化為痛恨。

他甚至從不把靈魂獲得拯救的希望交付于來世。對于死后靈魂的出路和歸宿以及人格神是否存在的問題,奧勒留并沒有形成堅固的信念,倒是存有許多疑問。“如果人死后靈魂依然存在,那么自古及今,天空以怎樣的方式為他們騰出地方來呢?”“實際上,神的存在和他們對人世的關心是無從討論的事。”因此,奧勒留把當下此刻作為存在的唯一栖居之所。人必須全然地生活在此時此刻,因為盡管宇宙永恒,人所能把握的時間只是現在;不論是壽比南山還是朝生夕死,你所能擁有的都只有此時此刻。“哪怕你活上三百年,或者,如果你樂意,你會要求活三千年,但要記住,除了現時的生活,人不會失去別的什么;人除了現時失去的,也不可能還擁有別的什么。從而,我們可以說,我們通常所謂的長生不老同隨生即死的夭亡,計算起來都沒有什么分別,因為就現在而言,它的持續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說,死亡的損失對每一個人說來,其嚴重性是一樣的。沒有人能達到現在之外的時間之點,因為沒有人會失去過去或將來。人怎么能夠被剝奪他還沒有或已失去的東西呢?”

使人不能全然地進入此時此刻的,莫過于心中的非份之想和對心外之物的好奇。人們或者糾纏于無法挽回的過去,或是憧憬著虛無縹緲的未來,渴望得到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企圖生活在別處他鄉,使得靈魂不能歸宿,從而把自己的心攪得像一汪濁水,失去澄明自在的本來面目。想象力的濫用是人類的一大不幸,好奇心使心靈蒙受玷污。為此,奧勒留要求人們要把好奇心与异想天開的非份之想從心靈中清除出去。他說:“再沒有比人類的好奇心更不幸的了,它處處鑽頭覓縫,像某位詩人說的,為有所發現而在地上挖坑打洞。好奇心是利用猜測而急于找到強行進入他人思想的通道,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只是服務于心中的神性。所謂服務于自身中的神性,是指人使自身遠离喧囂的情欲、邪惡的感情、輕率和虛榮,以及遠离對于神和人類的不滿。”

9

作為一個斯多葛派的哲人,馬可‧奧勒留也許沒有太多可以稱得上個人創見的哲學主張,但他是這一哲學的實踐者,而不僅僅是一個饒舌的學問家。要實踐一种犬儒主義、甚至一种存在主義并不難,但要實踐斯多葛派哲學可就難了。后來的人們往往會在奧勒留的哲學中發掘出許多可疑的問題。譬如,命定論与自由,虛無主義与仁義道德這些矛盾的東西被拼成一盤。還有,他的站在宇宙立場上的無條件的普愛思想,也被視為是一种愛的幻想,愛的烏托邦,愛的謊言。但是在奧勒留的生活中,在他心靈的火爐里,矛和盾已經熔化在一起,顯示出金屬的本質。內圣外王之道在他身上獲得了統一。奧勒留還躬親實踐了這种看似不可能的愛。大約是 169年,羅馬軍隊在劫掠塞琉西的阿波羅神廟時,据說打開了一個神秘的金盒子,里面藏有疾疫的毒菌,于是末日降臨,意大利的許多村庄和城市淪為廢墟,羅馬城里也有近万人死亡。正當奧勒留為賑濟災民焦頭爛額時,他親信的將軍,帝國東部總督阿維第烏斯‧卡西烏斯在敘利亞舉兵反叛,意欲奪取王位。叛亂最終被平定了。殺死卡西烏斯的是他手下的屬將。但對于卡西烏斯的死,奧勒留深為遺憾。他為權力的欲望毒害將軍的心靈而感到沉痛,還說本來要求寬恕的應該是他自己。奧勒留還小心地毀掉一切有關叛亂的文件,以免牽連參与其中的人。奧勒留說到做到。當奧勒留說,不要從權力、地位、名譽等身外之物中去尋找快樂,要在物質現象面前保持心靈的尊嚴時,他不是只面對別人。歷史上有哪一位皇帝把自己的王位分成兩半,將一半交給另一個人?這种“二日并出”的政治范例卻在奧勒留時代出現。當然,我們不能离開奧勒留所處的歷史境況去要求他,以一個人的匹夫之力要改變整個社會的風貌和歷史的積弊是不可能的──這也不符合奧勒留的哲學。羅素曾經指出,“馬可‧奧勒留确乎曾經敕令過角斗士必須使用粗鈍的劍進行角斗,但是這种改革是暫時的,而且他對于人与野獸的角斗也沒有做過任何改革”。

奴隸制的罪惡造成的苦難仍然存在。這种批評同樣中肯。

盡管如此,盡管奧勒留皇帝統治的時代時有戰爭、瘟疫和地震發生,但是歷史學家仍把這個時期評為最适合人類生活的年代之一。生活在他的時代的人們是幸運的。公元 180年馬可‧奧勒留的逝世,意味著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結束。繼承王位的獨子康莫多斯是最坏的皇帝中的一個。后來的子孫似乎都沒能像奧勒留一樣給臣民帶來如此多的恩惠。他生下了孩子卻不能生下他的心。

1999年 4月,一個東方人無意中看到了奧勒留留下的著作,他十分惊訝,時隔一千八百多年,一個人的心靈竟然与另一個人如此相通。他對別人說,我好像是在讀父親的遺囑。不過,《沉思錄》的讀者不應該忘記,它的作者是一個皇帝,無須像一個平民一樣為生計日夜操勞──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話,這個部份是應該寫入本書的。

(本文中奧勒留言論均引自《沉思錄─一個羅馬皇帝的哲學思考》,朱汝慶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

——————————–
原載《天涯》1999年第4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