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戰略互動矛頭皆直指中國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1日電】香港大公報2日發表山民和梁明的署名文章,分析影響中國安全的周邊因素。分析指出,美國、日本、印度將成為影響最大的三個周邊因素。這三者的互動對中共安全所造成的影響,在新世紀將更為巨大。

文章說,當我們審視今天國際戰略力量的發展走向時,不難發現,「新干涉主義」的大棒和「維護地區安全」的幌子在交相揮舞。

文章認為,從目前世界地緣戰略環境看,這兩個幽靈主要交織在世界地緣中心的東半區——亞洲。其所遵循的已不是簡單的「冷戰思維」,而是搶占勢力范圍的「帝國戰略」,其思想基礎是狹隘的意識形態和极端民族主義,而這兩支殺傷力极大的「精神毒箭」都直指中國,從而构成了在該區域有重大利益的主要力量均將其戰略指向對准中國的戰略奇觀。

美國的戰略思維就是繼承英國「殖民、均勢、間接」三大戰略思維本質,以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為思想基礎的產物。它所奉行就是「在一八五零年聲言其命運和前途要超越太平洋時就已定型」的霸權戰略。因此,沒有「國防疆界」、抵近別國防御邊境建立進攻線是美國安全戰略的基本出發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國已完全實現了對地緣和時間的超越,相伴而生的是其戰略目標的無止境,即以一切沒有達到的目標為目標。這就決定了美國在中國周邊安全中所處的地位和戰略行為的前景。由此也可以解釋為何馬耳他美蘇首腦宣言后,美國的戰略重點立即轉向了中國。

一九九零年,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制定、國家安全委員會協調、聯邦政府認可的對華戰略指導原則是新一輪「次戰爭攻擊」的開始。在多達十餘條的戰略指導原則中,美國當局确認了有計划、有步驟地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貿易、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促變、打擊、削弱中國的戰略。一九九三年的「銀河號」事件是這一戰略進入新階段的鮮明標志,一九九九年轟炸中國駐南使館僅僅是其戰略合乎邏輯的發展,直到即將在亞洲部署TMD,這一戰略的第一個階段才告完成。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曾宣稱,在對華戰略中,美國有兩种選擇,一种是遏制,一种是合作,無論是哪种選擇,美國都是贏家,然而,我們還是選擇合作。美國的這种「合作」卻包涵著公然支持顛覆活動、武裝分裂集團、阻撓進入世界市場、控制別國軍備、要求別國不擴散先進武器、制造謠言惑眾、踐踏國際法准則、隨意使用武力,等等。

下一個乃至兩、三個十年,始終主動的美國在這場游戲中還會如何表現呢?美國安全戰略的傳統、穩定性以及歷史實踐決定了其影響中國安全環境的根本性質。從外部看,美國將通過繼續強化原有聯盟,從東北亞、東亞、東南亞三個方向加大對中國的海、陸鉗制,醞釀建立了三個TMD防御网,以期形成對中國的空中屏蔽;同時,以不擇手段破坏東北亞、東南亞穩定的策略,逐步掌握斜刺我兩個軟部的利刃。在中亞,美國已毫不掩飾地向「古阿姆」聯盟投入資金和武器,以期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在南亞,美國采取疏巴親印政策的目的非常清晰地將其南亞政策重點指向中國,「借力取勢,以空間換時間」是其策略的本質所在。在太空,美軍航天司令部的《二零二零年展望》明确表示,美國擁有太空优勢,這一优勢「逐步与陸、海、空优勢相結合而產生的增效作用」將為美國「帶來全面主宰地位」;其高級將領更表示:「我們要在太空作戰。」如果這些表示不只是針對中國的話,起碼中國是重要對象。至此,美國的對中國戰略基本成形。

當九十年代美國完成對華整体布局和政治、軍事、外交的擠壓与戰略試探后,今后,美國將逐步加大對華維護安全戰略之意志的考驗。

几百年來,日本就一直將中國作為敵人和戰略對手,戰略上對中國的企圖也最多。

明治維新后,日本加緊謀划對華侵略。一八九四年終于挑起甲午戰爭,霸占中國遼東半島、台灣及其澎湖列島。此后更是將侵略的鐵蹄几乎踏遍了全中國。戰后,日本通過与美簽定《日美安保條約》,加入到与美國一道构筑對華弧形封鎖网的行列,在美國侵朝期間,日本甘愿成為美軍的后方基地。全面遏制中國和建立對華戰略屏障成為日本不溢言表的根本戰略思想。僅僅是在田中執政到八十年代中期短短的十五年間,日本出于戰略需要,開始發展對華關系。但是在進入九十年代后,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又沉渣泛起,對華遏制的戰略思維又复抬頭,由日本首先發起了制造「中國威脅論」的運動,這是一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陰險策略。

日本以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為借口,將中國視為「多元威脅」中的主要威脅,將中國樹為戰略對手。目前,日本的國防費水平已居世界第二,一九九九年出台了的所謂「周邊事態法」,都標志著日本的安全戰略已由「防御型」轉為「進攻型」,其軍隊今后的主要任務將是對付「周邊事態」,而所謂「周邊事態」。按照日本官方的解釋就是納入了中國大陸、中國南海和台灣等地區的事件發生地。為此,日本一改過去針對蘇聯的軍事部署,主力部隊全面向西、西南移動,今年又決定組建對付「中國海軍艦艇的活動」的「護島部隊」,日本甚至計划未來十五年內配備航母。日本之所以積极參与TMD計划,其根本目的就是借助美國取得對中國等的空中封鎖,營造「既可攻擊別國、又可免遭別國攻擊」的全面戰略优勢。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將台灣納入「周邊事態」,日本某些軍國主義勢力已不再隱諱其分裂中國的企圖。事實上,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机時,日本曾把搜集到的中國軍事動向情報提供給美方和台灣。日本對「台獨」的慫恿、与東南亞國家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在日本海對外國船只開槍開炮都說明,日本將把其戰略前沿推近至中國近海,日本的國土將實現「無形擴大」,中國的戰略活動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

如果說日本的海上保護區已經清晰的話,在其整体戰略中,人們容易忽視日本戰略登陸東北亞大陸企圖:首先是朝鮮半島。其地緣作用曾是日本侵華的跳板,朝鮮人民為此吃盡苦頭,中國人民為此飽經風霜,日本從來沒有為此而負疚。今天,它仍想插足半島問題,推倒中國重要的戰略屏障。其次是蒙古。二戰時,日本就百般利誘內蒙古蒙奸為日本侵華效力。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中「如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正是這种戰略思想的集中体現。日本認為,蒙古是「插入中俄心臟的一把尖刀」,「壓在中國背上的一塊巨石」。可見蒙古戰略地位的重要。近年,在日本以金錢開道、全面加強對蒙關系的背后,也隱藏著影響中國內部問題的目的。

印度和中國在歷史上同樣是「被入侵的大陸」,在五十年代曾經建立了良好的國際關系。然而,為時不久,印度某些极端的民族主義勢力錯誤地把對外擴張作為印度發展的「捷徑」。九十年代初,印度又調整了國家安全戰略,明确提出在二十一世紀初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目標。為此,實現了軍事戰略由八十年代确立的「區域有限威懾」向「區域全面威懾」的轉變。面對中國、巴基斯坦以及海洋軍事大國的現實環境,印度要稱霸東南亞并在二零一五年前進入「世界級軍事大國」,就必須以軍事實力為基礎、核力量為后盾,威懾中國,遏制巴基斯坦,爭奪印度洋控制權。這就要求印軍具備對國家領土、領海、領空的控制能力及在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保持實力优勢,對次大陸地區及附近島嶼保持戰略核威懾和常規威懾能力,在中東、東南亞和南中國海取得應急制海權等實力。這是一种不同于美國「全面威懾」戰略全球性和「攻巴防華」的「區域威懾」有限性的地區霸權戰略。在此戰略定位下,印度軍方制訂了「西攻、北抗、南下、東進、內穩」的全方位的戰略方針。即:對巴基斯坦采取積极進攻態勢,以徹底打敗巴基斯坦;對華采取攻勢防御戰略,保持軍事优勢,固守既得利益,穩住并遏阻我發展海上力量和南下收复失地;積极發展海軍,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強對東亞、東南亞的影響,并干預亞太事務。

在印度的「區域全面威懾」戰略中,對華戰略始終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九九八年,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卻公開宣稱:「中國的威脅遠遠大于巴基斯坦」,「是印度最大的威脅」,并以此為据确定了以實力為后盾,以爭奪領土為目標,以高技術戰爭為藍圖的對華軍事戰略构想,力爭在二零零五年之后具有同我打一場具有信息時代背景、核威懾條件下的高強度局部戰爭的能力。

由于印度的軍事戰略构想始終是与領土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并且具有不惜一戰思想,例如,所确立的「領土蚕食、內部顛覆、軍事优勢、戰略威懾」的攻勢原則等,因此,影響未來中印關系的第一個問題仍然是,中國能否就范于印度「保東、守中、攻西」和懾止我突入印度洋的最低對華軍事戰略目標。目前,印占領著中印邊境爭議區四分之三的面積,成為既得利益者,為保持此現狀并不斷擴大成果,印在中印(錫)邊境地區的現階段戰略方針是攻勢性的「三段結合,謀求平衡,穩定全線」的方針;在東、中段地區則采取「守勢」戰略,而在西段仍為「攻勢」思想。從長遠看,印度實行全線重點推進的進攻性戰略方針不會改變。在海上,印度明确提出了:在印度洋水域,實行「發展自己,擴大影響,遏阻他國」的方針,并全面擴大軍事活動范圍,炫耀武力。在其加強海軍建設,提高海洋控制力的同時,特別提出了要防止中緬關系的發展,為實行牽制,印度海軍進入我南海地區与菲律賓海軍進行軍事演習。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對外貿易量的大幅度增加,海上運輸線關系到我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以說,一九九三年發生的「銀河號」事件對我們思考國家安全問題具有划時代的象徵意義。

然而,領土爭端、海上交通遠遠不是問題的全部。為實現其對華戰略目標,印度從政治、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都采取了措施。軍事上,印度的「北抗」策略正在向「北進」演變。

考察影響未來中國安全的周邊因素顯然不僅以上三大因素,但是,這三大主角互動所造成的影響將更為巨大。首先是冷戰后亞洲地區的「聯盟戰略」經過瞬間的調整,已再次复興:美日聯盟向共同參戰邁進新步伐,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其次,美印、日印關系的發展從軍事交往切入,引起國際間普遍關注,這种完全出于權益之計的合作可能加速對華的破坏性影響。再者,美日在台灣問題上的默契成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大變數;美印在西藏問題上的合作也達到了默契的程度;日印合作在地緣和領土問題上构成了對我國最佳的斜線戰略牽制,日首相森喜朗二零零零年八月下旬對印度訪問時直言不諱地表示了聯手印度遏制中國的企圖:「關于日印關系,只要看一眼地圖就可一目了然,這在戰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對稱夾擊中國的戰略构想對日印顯然已了然于胸。最后,美日防務指針和印度的印度洋戰略在威脅中國經濟發展方面不謀而合,客觀上已形成左右中國對外經濟命脈、制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力量。無論是主觀愿望,還是客觀現實,周邊這三大戰略因素的發展及其互動,是中國未來安全穩定不可忽視的因素。


    相關文章
    

  • 中國安全生產監管局將組建 (11/14/2000)
  • 相關新聞
    中共推「五反」並宣布開三中全會 被指刻意安排
    山西恆山景區內滾石掉落 釀1死5傷
    國際律所紛紛離開中港 孖士打剝離香港業務
    特斯拉江西車禍 網友對比華為問界電車燒死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