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報」走成為歷史 接力棒是香港壹傳媒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2月20日訊】去年二月成立的台灣网路報紙「明日報」,廿一日上午,將正式宣布停刊。廿日晚間「明日報」高層主管仍与香港壹傳媒持續商談接手事宜。這個營運一年多的网絡原生報將确定結束營運,重要干部与記者則由壹周刊接收,轉辦雜志,同時不排除精簡人力。

廿日晚間,明日報做出三點說明:第一,此案并非購并;第二,不論未來去向如何,都會保障員工權益;第三,廿一日仍將線上出報,但員工不會正當發稿。

截至廿日晚為止,明日報高層主管仍不愿証實這項消息,不過,包括董事長詹宏志、社長及總編輯等高層人員均齊聚辦公室,緊急召開會議研商;而明日報記者則被告知廿一日上午九時回報社開會。預定十時對外宣布明日報存廢的最后方案。

明日報員工二百八十人,創刊資本一億四千万元,去年二月成立以來,每月虧損上千万元,財務負擔相當沈重。据指出,過去一年來,該報數度傳出財務危机,第二次增資后,由股東网路家庭、仁寶企業加碼,資本額增至一億九千万,但因网路媒体燒錢迅速,原生報獲利模式未及開展,即遭逢經濟不景气之巨大壓力,新年過后,第三次集資受挫傳聞即甚囂塵上。

与明日報商談并購事宜者,包括台灣固网、象山集團勁報和自香港來台發展的壹傳媒集團黎智英。在各种方案中,明日報原預期希望能以少量人力繼續維持网絡報紙,主要人力轉往壹媒体准備籌辦的新雜志。未料20日晚間傳出明日報將結束營運,該報旗下記者亦多表訝异。

明日報將資遣一百七十位員工,留下一百一十五位員工,轉入新雜志工作的記者与主管可望加薪百分之十到十五,新公司初期將在台灣開辦三份雜志。据指出,新雜志的主要干部,包括總編輯人選等,都已經初步決定。

去年雅虎公司并購台灣奇摩站之際,奇摩站也是在當天正午將舉辦記者會宣布之前二個小時,才針對內部全体員工召開會員大會宣布此事,包括奇摩站盧大為身邊的重要幕僚都在會員大會上才知情。明日報是否也采用同樣模式,宣布停刊或經營權易手,廿一日上午將做最后确定。

壹周刊吸收明日報約150名編采人員,据說是明日報高層御筆親點,并根据壹周刊目前所需要的內容及求才狀況來補足缺額。至于名單究竟是誰,以及其他員工的裁員問題,將留待21日上午9點,在明日報總公司19樓的員工大會,由關鍵人物PChome董事長詹宏志与明日報總編輯陳裕鑫,向員工報告明日報究竟何去何從。

在网際网路狂潮最高潮的兩千年,號稱「网路原生報」的明日報于2月15日宣布創刊,由于完全剔除了平面報紙的包袱,再加上向傳統媒体高薪挖角來,陣容龐大又整齊的編采陣容,曾經讓許多人認為將為傳統媒体敲起喪鐘。

明日報主要是由PC home集團与新新聞周報,于1999年11月,集合了200位編采人員,開始籌備明日報,并于2000年2月15日正式創刊。明日報在提到創辦經過時,曾提到:當网路成為一种媒介時,必須有一個媒体誕生。

网際网路于一九九四年左右開始在大眾世界興盛,除去更早就上网的學術內容,平民化后的网路先驅部隊即是新聞內容,不論是美國知名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或者是台灣的中國時報都是率先上線的內容提供者。多數的報紙也都依循网路內容的傳統:免費。但也有報紙后來改采收費制度,只是都不能算非常成功。

由于网路可以同時呈現包括文字、影像、聲音等多媒体格式,因此號稱是新媒体,可以整合過去包括所有電子、平面媒体的呈現方式。盡管許多傳統媒体都已同時經營線上內容,但在网路有無限可能的情形下,許多有志之士仍有意開拓這塊新大陸:為了實驗新媒体,也為了未來可觀的前景。

這個网路原生媒体一直是許多人觀察的重點。因為當時雖然仍是网路最熱門之際,但是大家仍不得不佩服主導者的勇气,因為這個模式不但是台灣首見,連海外都几乎未見,海外多的是專業線上媒体,但是純綜合性線上媒体可是未見听聞。畢竟,對一個純依賴廣告為收入的媒体而言,网路廣告的市場規模仍然太小。

在去年四月份的美國网路股災后,全球网路股与景气大幅進行修正,因此許多网路公司雖然燒錢的幅度可能不增反減,卻開始不受股東的支持。禁不起虧損与市場的整体看法,許多虛實并進的媒体都在去年開始大幅裁員,但是完全線上經營的明日報卻一直沒有動作。

明日報去年的网路廣告營收約新台幣六千万元,也几乎就是全部的營收,但是由于員工有近三百人,加上薪資水准都相當高,因此一個個月估計起碼基本成本費用就超過三千万元,一年的收入還不夠兩個月的支出。今年虧損至少是三億元以上。

在現實的情形下,經營團隊也不能以理想養活員工,作出轉讓給香港壹傳媒集團這种決定可說是不得已。明日報的确加強帶動許多「明日新聞廿一日發」的趨勢,雖然仍存在如深入長篇的內容目前還不适合在网路上閱讀等爭議。目前明日報、壹傳媒只是各取所需,一個要錢,一個要人。未來如何發展,有太多的可能。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上海洗車一條街 打出美女牌招攬顧客
胡忠信:「天安門文件」「出土」無异是一個巨大諷刺
四六事件受迫者方生:光复前后因學生運動被迫害的人都應平反
台灣留學生在美遭近距离槍擊頭部斃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