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人創業】 林家舖子和光頭師傅

人氣 20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4日訊】到美國久了就開始懷念家鄉﹐連老家的麵包在記憶中也比美國的香﹐雖然出國前的那段時間(因為太太先去了美國)﹐吃了太多的麵包和方便面﹐甚至一聽到干麵包就好象胃不舒服。孟菲斯城雖是個小城﹐卻有一家規模不小的中國雜貨店名曰“大中華”﹐外加一個餐廳﹐都是一個老闆的產業。“大中華”的麵包是中國風味﹐比美國大超市賣的麵包不知好吃多少倍﹔“大中華”的饅頭和包子也是我早餐的經常項目。去的次數多了﹐就和老闆和店裡的幾個師傅交上了朋友。近日閑來無事﹐又見報紙上社區欄目日趨活躍﹐于是將“大中華”戲比“林家舖子”成一短文投到“大紀元”﹐又覺得題目還不夠驚人﹐所以又加上了“光頭師傅”﹐希能為朋友們臉上貼點金﹐又能博讀者們一樂。

“大中華”的老闆姓林﹐祖上有開糕餅店的﹐家道殷實﹐也有些地產。雖然是省吃儉用積下的辛苦錢﹐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時﹐因為家庭成份不好﹐他就被發配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到71年﹐實在熬不過大批判和革命鬥爭﹐只好冒死游到香港。沒想到那些“資產階級”和“階級敵人”居然會同情身無分文的他﹐ 於是他在香港開始打工﹐直到3年後﹐一個在芝加哥的老鄉給他擔保辦了移民﹐他和兄長一起來到了美國。

在芝加哥的餐館﹐他們又學了手藝又積了點錢﹐76年﹐兄弟倆和其他幾個夥計來孟菲斯創業。第一家餐廳就是現在大中華馬路對面的那家小“南京”。隨後﹐他們又開了一系列的“南京”和一家“南洋飯店”。78年還開了“中華麵廠”。當然林家的生意越做越紅火﹐離不開倆位太太的操持。後來﹐兄弟倆分開各自管幾家店﹐但兩個人都已年過半百﹐兄弟之情又豈能讓生意沖淡了呢。91年﹐他買了塊地﹐蓋了現在的“大中華”超市及餐館。

改革開放後﹐老林回廣東新會的老家﹐捐錢修路造橋蓋學校﹐造福一方人民。說到愛國﹐老朽我竊以為﹐愛國愛家鄉不是空話也不是政治。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有過唐朝盛世﹐也有過外族入主﹐文革十年及天安門屠殺。但我們愛的是這片廣遼的土地和無數的鄉鄰親人。古代的皇朝長的三四百年﹐短的只幾年就煙消雲散﹔國民黨統治中國60年﹐共產黨運動全國人民50年﹐這在中華文明中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所以愛國與政治或政黨並無干系。捐錢捐給家鄉人民﹐卻不會找到當年整自己的人﹐奉上一疊美金再厚著臉皮﹐“您過去整我黑五類﹐我覺得很過癮﹐今天請判我個泄露國家機密﹐我想再到勞改營為黨生產出口產品。”我很佩服林老闆﹐他雖然不是大富豪﹐不懂政治﹐也不求名﹐但為家鄉人民捨得捐資。他還出錢把幾個堂兄弟辦到了美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現在都買下了餐館﹐自己做了老闆了。所以這題目上的“林家舖子”也泛指孟菲斯林氏家族的這些個店舖。

風風雨雨﹐日出日落﹐林老闆在孟城已經25年了﹐如今四個兒子都長大了﹐最小的兒子也進了大學。概括老林的為人﹐兩個字足夠了﹐那就是“本分”。老林不是善於言辭的人﹐既不會高價斬客﹐也不會擺個噱頭“大減價”來糊弄顧客。拿來貨多少錢﹐加上些利潤就行了。

說到“大中華”超市的特點﹐是一個字“鮮”就夠概括。到別的地方﹐豆奶都是瓶裝罐裝的﹐也不知是哪年哪月的產品﹐靠化學劑保鮮。“大中華”卻有真正新鮮的豆奶﹐是本地加工的﹐沒有防腐劑。優點是純天然產品﹐口味純正﹐缺點是不能久存。他店裡的麵包和包子都是自己烘蒸的﹐不象一般的店都是別的城市生產﹐封在塑料袋裡﹐運來運去﹐當然不如現烤的香。那個叉燒包是廣東請來的“光頭師傅”做的﹐銷路極好。提到“光頭師傅”﹐那是朋友們對他的尊稱﹐是善意的招呼﹐沒有半分不敬之意。不僅飲“早茶”的客人要點它﹐很多買菜的顧客也要帶幾個新鮮出爐的走。有時一個周末要賣近千個﹐而孟菲斯一共才幾個華人﹖還有那熱的油條﹐叉燒﹐烤鴨﹐烤雞﹐都是很受歡迎的品種﹐而且可以幫客人切好。“光頭師傅”手藝好動作快﹐你週末到“大中華”看到的那些品種繁多的糕餅差不多都出之他的手。可惜的是“大中華”餐廳開始裝修了﹐孟菲斯最好的“早茶”這幾個月是吃不到了﹐只能買幾個包子回家打發自己嘍。

年紀大的人往往和年輕人想法不一樣﹐所以年輕的讀者不要笑我老頭子戀舊。“林家舖子”已經經歷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衷心希望它越辦越好﹐在競爭中發展壯大﹔也祝愿“光頭師傅”越活越年輕﹐推陳出新﹐做出更多更好的點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培養億萬富翁最多的12所美國大學
美福特號航母為何令中共福建艦難望項背
加州增加國民警衛隊力量打擊芬太尼走私
加州一頭野熊2小時內闖入5棟民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