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評論:全球互聯網業瘋狂裁員帶來的啟示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15日訊】新世紀,IT業“裁聲一片”,它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一是“熱炒概念”靠不住。曾幾何時,IT產業“呼風喚雨”,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但從去年4月份“網絡泡沫”破滅,互聯網公司裁員已是司空見慣,這種結果實際上與惡炒概念有一定的聯系。要切實解決高新技術企業創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對企業來說,應當不再炒作或依賴所謂的概念,而應注重自身業績增長。硅谷的特色,不在於這一地區取得了優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而在於它孕育了大量優秀的企業。

  二是市場是企業生存的基礎。隨著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網絡的商業價值由潛在價值變成了顯在價值。這使IT企業的業務重點大都由內容建設轉向了銷售和服務,所以市場人員也就變得搶手。Furniture.com公司的發言人就裁員解釋說,對於所有的電子商務公司來說,在如何盈利的問題上,市場人員和管理人員至關重要,這也正是解雇技術人員而招聘市場人員的原因。“藍色巨人”IBM公司一位發言人7月2日表示,其下屬的客戶服務部門正在裁減部分美國員工,但該部門同時會繼續招聘新員工,而且該部門到今年年底的員工總數將較之去年有所增加,以拓寬市場。

  三是企業借此“大換血”。在人力供給的量和質都增加的情況下,很多公司也加入裁員中,其實這是借此“大換血”。兩年前,由於.COM正熱,不少優秀人才選擇了離職創業或跳槽高就。如今,.COM成了冷潮,那些昔日信心十足的.COM信徒,只得向現實低頭。一位IT業務總監稱,去年招兵買馬時“能力條件讓人心動的不多,但薪水要求讓人心驚的不少”,到了今年一波波的裁員浪潮起來後,找上門來的工作資歷少則四年、多則八年,職位當到經理甚至副總的專業人才也多的是,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薪資的要求非常合理。正因為看到許多“好”才在眼前,再加上薪資成本都比現職員工好,於是一些企業不惜借此“大換血”。專家指出,許多企業在裁員的同時又招聘新人,目的是為了優化人員結構。

  四是復合型IT人才仍奇貨可居。與裁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卻出現信息技術人才短缺現象,有些企業仍面臨求賢若渴的困擾。據美國信息技術協會的最新調查,硅谷一帶人才短缺比例高達10%,估計有34.6萬個職位空缺,短缺的主要是高新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人才。美國微軟公司和國際數據公司進行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歐洲在信息技術人才方面的缺口到2003年將達到174萬人。

  五是過度悲觀要不得。互聯網泡沫不是風險投資的大量湧入引發的,而是由互聯網公司難以置信的高成本喚起的。一個新興事物在早期的興起階段,需要浪漫,但當它進入發展階段,則需要現實。JP摩根公司風險管理高級顧問徐漢平認為,高科技公司這一輪良性裁員,有利於新經濟的深入發展,新經濟依然大有可為。信息技術產業經過調整與重組之後,將會重新獲得人才與資金的支持,產生新的發展動力,在新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王峻濤辭職標志大陸互聯網業進入又一次低潮 (8/9/2001)    
  • 分析:陰霾遮不住互聯網業美妙遠景 (8/7/2001)    
  • 評論:中國互聯網業正在复蘇 (8/3/2001)    
  • 吳基傳:網絡經濟比較低迷,但不要悲觀失望 (8/3/2001)    
  • CNNIC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人數已達2650萬 (7/17/2001)    
  • 互聯網業陷入蕭條 網絡人在干什么? (7/15/2001)    
  • 特寫﹕ 微軟慣用伎倆 柯達新產品遭受打擊(下) (7/5/2001)    
  • 香港股市小升22點 電訊盈科成為焦點 (7/4/2001)    
  • 網絡英雄: 最聰明的人要做最賺錢的事 (7/3/2001)    
  • 王志東与新浪網:最后受傷的將是誰? (6/27/2001)    
  • 互聯網業加快洗牌 新經濟浮華過后始見真 (6/19/2001)    
  • 從腰纏萬貫到流落街頭 互聯網業收縮打擊硅穀白領 (6/16/2001)    
  • 大陸門戶網站結束三國時代 (6/14/2001)    
  • 丁磊接受采訪時終于承認網易是在死扛 (6/14/2001)    
  • 風險資金繼續涌入硅谷 美互聯網業失血依舊 (6/11/2001)    
  • IT人才嚴重短缺 大陸學子紛紛向“外”跑 (5/30/2001)    
  • 互網絡業進入調整期 網絡新貴紛紛返校念書 (5/17/2001)    
  • 分析:雅虎還能否擺脫生存危机 (5/16/2001)    
  • 互聯網業競爭白熱化 IBM公幵叫板微軟.Net戰略 (5/14/2001)    
  • 北美互聯網業員工現狀: 負擔沉重 前程暗淡 (5/9/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