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海地賑災 台灣購50噸當地白米活絡經濟

【大紀元1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紳旭阿狄波尼27日電)海地強震後,台灣動員各界力量馳援,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ICDF)台灣駐海地技術團銜命,先捐贈5萬美金並在當地收購50噸白米援助,救災的同時,也促進海地經濟。

台灣駐海地技術團長向水松表示,這50噸的白米,都是在有海地穀倉之稱的阿狄波尼平原生產的白米,稻種為「台中秈10號」,是由台灣駐海地技術團推廣農業技術3000公頃內的海地居民種植。

向水松說,ICDF平時在海地推廣台灣農業技術,海地的中部以種植為主,廣達3萬2000公頃的阿狄波尼平原農田,都是未來發展的目標,目前接受台灣技術團輔導的有3000公頃;海地的南部,則推行養殖業,將台灣的養殖技術帶到海地。

他表示,國際捐贈物資只能救海地的燃眉之急,卻也同時傷害海地的經濟,持續發給災民物資,讓多明尼加和其他海地鄰近國家的經濟在海地這場災難中得益。

向水松表示,最好的援助,是在海地採購,如果無法在當地購得的商品,才到其他國家採購,要讓農民的作物有銷路、商人的貨品有人買,否則,持續的供給海地補給品,不僅壞了海地經濟,也讓災民無工作意願,因為只要每天排隊等,就有免費物資可領。



海地強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台灣駐海地技術團銜命,先捐5萬美金在當地收購50噸白米援助。圖為阿狄波尼的農民將稻穀送交農技團碾米情形。(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