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大補帖

經濟學的100個妙聽聞(6)

規模經濟 小心大而無當

◎妙聽聞

西元三八三年八月,苻堅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三十七萬、羽林郎(禁衛軍)三萬,共九十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七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

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這就是著名的「投鞭斷流」的來歷。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

經謝安舉薦,晉孝武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七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八萬「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派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沖為江州刺史,率十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雙方在淝水展開激戰。結果經過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七十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三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

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前秦的軍隊規模不可謂不大,但最終還是吃了敗仗。看來,規模不一定能產生必然的正面效果。

經濟學這麼說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又稱為規模利益(scale merit),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單位成本下降,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

若廠商的產量擴大一倍,而增加的成本低於一倍,則稱廠商的生產存在規模經濟。與規模經濟對應的是規模不經濟。一般來說,隨著產量的增加,廠商的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最終廠商擴大規模使得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

產生規模經濟的原因主要有四:第一,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廠商可以使用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機器、設備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設備只有在較大的生產規模下才能得到使用。

第二,規模擴大有利於專業分工。第三,隨著規模的擴大,廠商可以更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包括一些副產品。第四,隨著規模的擴大,廠商在生產要素的購買和產品的銷售方面就擁有更多的優勢,而隨著產量的增加,這些優勢會逐漸的顯現。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規模經濟理論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生產的批量規模,二是指企業的規模。這裡所說的企業規模,是指生產同樣產品的若干生產線(或工廠)聯合成一個經濟實體(企業)中形成的經營規模的擴張。

這種性質的規模擴張,同樣能產出比分散生產經營更高的效益。這種效益主要源於企業規模擴大後,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企業設備和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並且使企業更具有挑戰性。

但是,規模經濟並不是意味著廠商的規模越大越好,對於特定的生產技術,當廠商的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後,生產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

造成規模不經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於廠商規模過大,資訊傳遞費用增加,資訊失真,滋生官僚主義,帶來成本的增加,於是出現規模不經濟。

知識鏈結

範圍經濟(economic of scope) 當同時生產兩種或多種產品的費用低於分別生產多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況即為範圍經濟。與規模經濟不同,它通常是企業或生產單位從生產或提供某種系列產品的單位成本中獲得節省。@(待續)

摘編自 《一口氣讀懂經濟學:經濟學的100個關鍵詞》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