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音樂搭科技 兒時玩伴成最佳組合

【大紀元5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3日電)音樂家和科技人碰在一起有什麼共同點?音樂家馬水龍和電子業出身的邱再興,兩人是國小同學,從小玩在一起,成年後又互相在人生道路上扶持,被親友喻為最佳的結合。

馬水龍是第1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他最廣為流傳的作品「梆笛協奏曲」,導奏的部分是1990年代中國廣播公司的整點報時音樂,當時只要聽到前奏,就知道要開始報新聞。

邱再興則是台灣半導體業的開路先鋒,也是開發整流器、積體電路的前導者,曾是光達電子、繼業企業公司董事長;但1990年從科技界隱退,成立邱再興文教基金會,終身為藝文奉獻。

馬水龍和邱再興都在基隆出生,他們既是鄰居也是國小隔壁班同學,他們說,「除了上課時間沒在一起,下課、放學後全都玩在一起,」和現在小學生一下課就被家長接回家的景象差很多。

不過,也因為從小「玩」在一起,即便後來兩人因所念科系不同而疏於聯絡,但再次見面時,因兒時的記憶,又再度把兩人的情感緊密地繫住。

馬水龍說,兩人再度見面是在馬水龍從德國念完書後,回台在東吳大學音樂系任教,邱再興主動去找馬水龍。當時邱再興已經事業有成,馬水龍笑說,「學音樂的都不太了解科技業的發展,根本不知道邱再興在電子業鼎鼎有名。」

1991年邱再興因股市破萬點,人們汲汲營營在追求利益而忽視精神生活,決定成立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要透過文化提升心靈,於是找學音樂的馬水龍協助幫忙。

在邱再興全力支持下,馬水龍創立「春秋樂集」音樂會活動,提供國內作曲家發表音樂作品的園地,每年分為春、秋2 季舉行,「春」是讓40歲以下的作曲家演出,「秋」則是讓40歲以上資深作曲家演出。

「春秋樂集」一辦就10年,從1991年至2001年間,發表百餘首創作,超過200名演奏家參與演出。2001年後停辦多年,直到今年將再次啟動,延續先前提供作曲家創作、演出的平台,未來也將策劃巡迴演出,將音樂文化推廣至台灣各地。

「春秋樂集.2010春.重新啟動」音樂會,15日下午2時在鳳甲美術館演出,免費邀請民眾入場聆聽。